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1(第2页)
日本在高中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职业高中又分工业科、农业科、商业科、水产科、家庭科等。也有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合设在一个学校的,叫综合中学。据统计,1978年普通高中学生占高中学生总数的66。4%,职业高中学生占32。9%,其他专门学科的高中学生占0。7%。此外,日本还设有上百种职业课程的所谓“各种学校”。这种学校程度不一,学习年限不等,大部分属后期中等教育,也有高中毕业后的各种学校。据文部省1979年5月1日统计,全国有各种学校5503所,在校学生77万余人。[12]
高等教育更是多样化,多层次化。一般国家都把高等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二年制的短期大学或专科;四到五年制的大学本科;培养硕士、博士的大学研究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期大学(在美国称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美国初级学院学生1978年占大学生总数的21。5%。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经济发展办起了短期大学,发展很快;1951年仅有180所,学生1。6万人,到1979年,已增至518所,学生37万余人,约占大学生总数的16%。1976年,日本开始实行专修学校制度,现在已有2500余所,在校学生43万余人;大部分是私立的,占全部专修学校的86。8%。日本专修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相当高的专科教育,这类学校有学生33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80%;另一类是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高中程度的专科教育,学生有6。8万人,约占16%~17%。还有一些是不同学历的,有2。6万人,约占6%~7%。这种专修学校发展的原因是它比较适应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和技术的高度化。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需要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职业。但是大学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要求[13],例如,现代化的医院不仅要有医生,还需要有很多辅助医生工作的护士、X光透视技师、检查技师、化验师、使用现代化新技术的技师等。但是,大学却只培养医生,几乎不培养其他技师,而专修学校就弥补了这种不足。由于专修学校毕业生掌握专门技术,符合企业的要求,容易找到工作,因此,许多高中毕业生愿意报考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在日本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它适应妇女就业的需要。因此,专修学校的学生中女生占优势,占总数的68。4%。
苏联的业余高等教育占很大的比重,绝大多数大学都设有夜校和函授部。1977年函授生占大学生总数的32%,夜校占13%,两者相加几乎是全部大学生的一半。
以上这些国家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并非偶然。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传统的教育再也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了,教育改革就成为必然的趋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使教育的内容现代化。许多科学家认为,20世纪以来,特别是战后20年,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中小学校的教育内容还是19世纪的东西,没有明显的改变,特别是科学教育的内容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要求。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触发了这次改革运动。美国在《国防教育法》的拨款下,组织了大批科学家和教育家编写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的教材,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充实到教材中。这就是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开始。此后,英国、法国、日本、西德、苏联等都相继实行了教育改革。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个改革运动的势头有所减弱。人们对教材的现代化开始有了批评意见,认为现代化教材偏难偏深,只适用于少数有才能的学生,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还认为采用新教材使学生负担过重,教师也不能适应。但是,尽管对新教材有许多批评,教育改革运动还是向前发展着,试验还在继续,而且在苏联和日本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现代生产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大势所趋。
在试行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趋向。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一个熟练工人如何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呢?许多人认为,狭窄的专业训练是不行的,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坚实的基础理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许多国家无论在培养专家的高等学校,还是在培养普通工人的技术学校,都强调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如苏联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非常强调技术训练和普通教育的结合。据他们调查,一个具有中等教育程度(十年制毕业)的工人的生产教学时间可缩短20%,而完成的定额比八年级毕业的工人高25%。普通教育水平高的工人能更快掌握新专业和新技术,能在各种不同的设备上工作。一个只有五六年级文化水平的钳工要提高一级技术平均要花5年时间,而十年级毕业生大多只需1年时间。[14]
近年来,高等学校基础理论的教学有了加强,专业教学的时间大幅度减少。这就是为了防止狭隘的专业化,使毕业生对科技的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现代生产需要具有一定技术的熟练工人和各种具有专长的职业,再加上中等教育的普及,教育如何为青年就业做准备的问题就很突出。战后各国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并建立起职业教育的体系。美国于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1968年又通过了修正案,极大地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西德对职业教育特别重视,16~18岁的青少年约有80%可以接受各种形式的免费义务职业教育;凡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没有进其他学校继续学习的人,都必须接受职业义务教育至18岁。苏联的职业教育单成体系,全国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这个委员会直属部长会议。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也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罗马尼亚从1973年起,将高中阶段全部改为专业教育。南斯拉夫于1974年召开的南共十大通过决议,在十一、十二年级直接进行职业教育或职业定向培训。
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造成职业的变动和失业。实践证明,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不能保证终生的职业,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使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迅速陈旧过时,这就促使人们要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为生存而学习,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这就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首先提倡。他认为,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接受教育应当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
随着这种教育思潮的出现,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就应运而生: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暑期课程等,利用各种时间,采取各种方式为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终身教育被资产阶级教育家视作“战胜失业”的灵丹妙药。这事实上只是梦想,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失业就不可避免。近年来西方大学生过剩,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危机就是证明。但是,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可取的,它也是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在职职工的教育,使他们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是有利于“四化”建设的。
加强生产技术教育和学校同企业的联系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普通教育中越来越重视生产技术教育。苏联和东欧国家把实施综合技术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内容。1977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强调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当掌握深刻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要认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此,要利用学校附近的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给学生安排有效的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建议各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指定一批企业、机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建立新的教学车间和地段,进一步扩大校际教学生产联合工厂,大力开展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各种形式——校办工厂、学生生产队和其他组织。决议把九至十(十一)年级的劳动教学时间从每周2小时增加到4小时。
1974年南共十大通过了改革中等教育的决议,要求每个学生在第十学年必须与联营劳动组织签订合同,并在企业中参加135小时的实际工作,才能升入结业阶段进一步接受职业培训。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曾大力提倡“产学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工读交替的所谓合作教育方案在美国、瑞典等国家也广为流行。这都反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教育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情报的爆炸,使人类受到现代新知识巨浪的冲击。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有500万篇,登记的发明专利有30万件。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只需要把最基本的最先进的知识教给他们,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善于探索新的知识。也就是说,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去探索事物的奥秘。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课题进行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装了现代生产,同时也为教育手段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先进技术逐渐地推广到学校中来,它必然引起学校教育的变革。但是机器总要由人来操纵,机器的软件也需要教师来编制。所以,教师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绝不是简单地获得一些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从事脑力工作,发展他们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任何教学机器所不能代替的。
以上几方面是世界教育的一些概况,由于许多同志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不再赘述。总之,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涉及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手段等各个环节。当然,影响教育的不只是生产一个方面,还有社会政治、文化、宗教乃至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因此,研究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关系不能孤立地进行。本文只是对一个方面做粗浅的探索,并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找到对发展我国教育有益的东西。
[1]原载《外国教育动态》,1981年第1期。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3~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孙学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
[5]孙学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
[6]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3~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0页。
[8]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35~336页。
[10]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柯斯塔尼亚:《国民教育经济学》,莫斯科俄文版,1979。
[12]日本文部省公报资料。
[13]《专修学校的现状与展望》,载日本《每日新闻》,1980-10-08。
[14]马赫莫托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训练》,载《苏维埃教育学》,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