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亟待研究改革1(第2页)
三、制定新学制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制定新的学制需要认真研究,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论证清楚。既要遵循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又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要参照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特别要考虑到我国的特点。我国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决定着我国学制应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终身性的特点。
要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60多年来学制几经变动,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和制度的财富,只有认真总结,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关于中小学学制问题,学界有不同的意见。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地方和学校做过学制改革的尝试。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小学)从1958年建校起就实行五年制,并自编教材,直到1988年为了应付当时小升初的全市统考,不得已停止了五年制的试验。但长达30年,北师大实验小学五年制的毕业生的学业水平一直与六年制相当,同样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说明五年制的质量是能够保证的。1958年,北师大实验小学建校时我们教育系的师生都参加了义务劳动。1988年,北师大实验小学改为六年制时,我正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负责几所附属学校的工作,当时实验小学校长尤素湘含着眼泪来告诉我,由于全市统考,实验再也坚持不下去了。30年的实验就此结束,我也感到十分惋惜。
北京景山学校在1960年建校之初实行的是“十年一贯制”,贯通小学直至高中。“**”后实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至今。小学也进行了自编教材的实验。北京景山学校至今仍是一所全国知名、具有改革创新的实验学校。
上海市至今小学仍是五年制,实行五四学制。上海的教育水平一直名列前茅,他们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以后,许多专家主张实行义务教育五四学制。如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董纯才同志,曾竭力主张实行五四学制,并亲自指导一些地方的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先在自己的附属实验小学和二附中开展了五四学制的试验,并编写了五四学制的教材。1986年以后,扩大到山东、湖北、黑龙江等省的多个地区,经过当时国家教委审定的教材适用范围最多的时候达到上百万人,后因新课改而停止。
当时许多领导和学者也都认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学制较为合理。因为小学生潜力很大,只要教学得法,完全可以完成初等教育的任务;而初中开始分科,学生负担加重,学生往往在初中出现分化现象,如果改为四年,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技术教育课程,适应初中毕业生直接就业的要求。但考虑到实行四年制初中,在校舍、设备、教师等资源方面要增加投入,许多地方难以办到。记得当时何东昌同志认为,全国不做统一规定,由各地自己决定。所以,新课改以前国家推荐的八套半教材中就有两套是五四制教材(人教社版和北师大版)。
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高中阶段也将在今后几年内普及。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中小学学制重新研究和设置。九年义务教育就不需要再分段了。我个人特别赞成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九年一贯制。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小升初的无序竞争,而且可以统一安排九年课程,减轻初中阶段的负担。当然,在目前中小学分设的情况下,完全改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可能在校舍、设备、师资等方面难以做到,但可以尝试一校一贯或异校一贯多种形式。今后在扩建改建合并过程中,逐步建设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1)关于分流问题。各国学制都考虑学生何时分流问题。例如德国,大部分州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分基础学校和初级中学。基础学校与中学之间有一个为期两年的过渡阶段,称定向阶段或观察阶段。中学则有三种类型:普通中学(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也有综合中学。法国也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初中前两年称观察阶段,后两年称方向指导阶段,设有选修课,少部分进入带有职业技术教育倾向的“技术班”,以便进入技术高中。美国中小学不分流,是典型的单轨制,但学制分六三三制和八四制,大部分州实行的是八四制。我国基于教育平等的观念一直反对双轨制,赞成美国式的单轨制。但实际上存在着双轨制,分流在初中以后。“**”以前,初中以上的学制就分普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后二者一般不能升入高等学校。也就是说,我国长期以来初中以后实行的是双轨制。
究竟什么时候分流合适,值得研究。根据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流的时间正在后移,同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有过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倾向,但随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逐渐后移,而且两者互相沟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很不均衡,我国学制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同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国学制安排应该更多地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初中后分流是合适的。这里我讲一个故事。前几年,中国教育学会与陶行知研究会在黑龙江乌兰县联合召开农村教育现场会,有一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二年级学生在会上发言。他说,他在初中二年级时因为功课不好父亲让他辍学回家种地,但学校有位老师去做他父亲的工作,说:“这娃喜欢画画,还是让他上学吧,将来没准会有出息的。”父亲答应了。他初中毕业考上了艺术职业高中,毕业后在广告公司工作了几年,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充分说明因材施教、适时分流的意义。这当然与课程设置也有关系,但在学制上也应该有所反映。
(2)关于职业技术教育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对国家的建设来讲十分重要,工业发达国家都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职业技术教育不够重视,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到职业学校学习,认为低人一等;用人部门也都以“学历为本”,不是以“能力为本”,普遍轻视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传统社会是两极分化的,要不就是统治阶级的人上人,要不就是被统治的人下人。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多元的。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后来又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见图2)
图2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
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学制中应该占有重要位置。
要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问题。我国现行学制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当于高等专科的水平,没有达到大学本科的水平。这既不符合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需要,而且也不适应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应该建立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互相衔接,互相沟通。同时要建立沟通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立交桥,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体现终身教育的精神。这样也可以改变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局面,使有志学习的青年随时都可以得到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高考竞争的压力。
职业技术教育在学习年限及招生录取制度方面也要体现多样性、灵活性。有些专业是否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联系起来?例如,学前专业、小学教师专业,需要有高学历人才,但他们有些技能需要从较年轻的时候培养,等到高中毕业再学音乐、舞蹈之类的技能课程就太晚了。因此,这些专业能否招收初中毕业生,并与高等职业学校贯通起来?另外,职业高中的年限应有一定的弹性,有些专业在职业高中三年中难以完成,可否设置四年制的职业高中?
(3)关于高等教育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与30年以前的精英教育不同,要体现多样化、多层化的特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结构头大脚轻和同质化,不尽合理,需要在学制上加以解决。高等教育的学制既要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杰出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都应该在学制中有所反映。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必要在新的学制中突出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地位。
(4)关于终身教育。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终身教育,整个学校制度应该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以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正规的与非正规的、长期的与短期的各种培训班,应该在新的学制中有一定的位置。
学制改革要与用人制度、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用人制度要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劳动工资制度要以能力作为定级的标准。我国学制僵化,与劳动工资制度的重学历有关。“**”前,大学还有五年制的,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培养中学教师都是五年制。但“**”后因为工资制度以学习年限定位,五年制就无法恢复,这就降低了中学教师的培养质量。前几年教育部发文,高等专科学校只能二年制,把专科与本科分得那么清,不利于人才培养,实际上也行不通。这都是学历主义作祟的结果。因此,学制改革一定要克服学历主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教育的经验,制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学校教育系统。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制定新学制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本文想抛砖引玉,引起同仁的重视和研究。
[1]原载《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82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82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