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后记(第2页)
5。中国教师报: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尝试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模式吗?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尝试教学的实质和特征,根据各种教学情况变化的要求,根据几十年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我把尝试教学模式分成三类:
第一类:基本模式(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常用教学模式)
第二类:灵活模式(灵活应用基本模式的变式)
第三类:整合模式(把尝试教学思想与其他教学思想整合起来的模式)
由此可见,尝试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不是单一的,它已经建立了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体系,这样给教师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达到既有模又无模的境界。特别要指出,关键在于掌握“先练后讲,练在当堂”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按照教学需要,自己安排教学程序,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限于时间,具体操作在此无法作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话可以登录“邱学华尝试教学在线”网站查阅(。try-qxh。)。
○教育实验必须讲科学
6。中国教师报:从“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您整整花了50年的时间。是什么力量支持您坚持这么久?有哪些经验能和大家分享吗?
邱学华:我用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是我尝试人生的主要部分。我的体会是:
一是教育实验必须讲科学,不能空穴来风,急功近利。提出一种教学法和教学实验,必须以大量的教育实验作为基础,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从“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尝试学习理论→尝试教育理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都有厚实的教育实验作为基础。经过酝酿阶段、初试阶段、发展阶段、提高阶段、创新阶段,整整走了50年。在教育科学面前不要心血**,信口开河。
二是教育实验周期长,要耐得寂寞,准备打持久战。教育实验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住大面积应用的考验。没有一定量的时间和空间,结论是不可靠的。为了把尝试教学思想引用到幼儿教育,我沉到幼儿园搞了8年;为了把尝试教学思想推广到职业教育,我沉到职业学校搞了6年。
三是教育实验的对象是青少年,必须谨慎细致,逐步推进。物理化学的实验对象是物质,失败了可以再做,而教育实验的对象是青少年,如果失败了,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灵上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必须力争成功。实验前必须反复论证,制订研究计划,实验工作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从酝酿、实施,到总结、提高,由点到面。由几个试验点到小范围试用,再到大面积推广。
四是教育实验会遇到种种困难,必须经受磨炼。教育实验中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传统教育的习惯势力比较顽固,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这一切都决定了教育实验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不可预测性。实验中遇到教育局长换了或校长换了,往往会造成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的实验中断了。缺少实验经费也是一个难题,说来别人不会相信,搞了50年时间,搞成这样大的全国规模的尝试教学实验,我还从来没有拿到上级拨的一分钱研究经费。出路就在于学会依靠大家,多为大家做事。
○尝试教学继续和发展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
7。中国教师报:一些学者评论称,尝试教学理论是在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基础上升华出的现代教学理论,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找到了一种切实可靠的途径和方法。
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汲取了不断发展中的中华教育思想的营养,继续和发展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在中国这块沃土上产生了发展尝试教学理论,这是历史的必然。
尝试教学思想自古有之。远在三千多年前殷周时代的《易经》,在其第四卦“蒙”卦中,石破天惊地指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为师长不应在孩子主动求教之前提出教孩子学习,而应该等待孩子来求教。这表明中华远古教育文明从一开始就从原始的生命直觉上提出“蒙童求我”的教育思想,这在人类教育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这种“蒙童求我”的教育思想,为历代中国教育家所重视,并继承发扬光大。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思想已经闪烁着尝试教学思想的光辉。孟子更明确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我国最早的教学论著作《学记》中的名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这里已经显露出“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特征了。宋代的朱熹主张,学生的最佳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学生灌输。他说:“读书是自家的读书,为学是自家的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胡适、叶圣陶等都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叶圣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惟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并说:“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
中国从古到今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都闪耀出尝试教学思想。所以说,尝试教学理论并不是我的发明,我只是吸取了中华教育思想的精华,并在大面积的教育实验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和不断升华而已。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千千万万的教师
8。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称您为“教育的光明使者,创造纪录的长者”,对此您怎么看?
邱学华: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我的褒奖和鼓励。
我一直认为一项教育科研成果不能出了书、得了奖就算完事,应该让广大教师理解、接受和应用,这里也有一个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我搞尝试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千千万万的教师的行动,才能做到。为此,我跑遍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送给各民族教师。
记得1992年,我第一次到西藏拉萨市讲课,当时管文教的副市长是模范共产党员孔繁森。他对我说:“西藏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你来一次不容易,能不能为他们多讲讲。”我不顾高原反应,连讲了五天,又是作报告,又是现场借班上观摩课。一次到云南新平县建兴中学讲课,这所中学在云南哀乐山的大山里,早晨6点从家里出发坐火车又换飞机到昆明,再坐9个小时汽车,直到晚上10点才到达,路上整整走了16个小时,当时我已是73岁的“老人”了。
走出办公室,投身到教学实践中,虽然道路艰难困苦,但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无穷无尽的乐趣。深入教学第一线,你会有机会交很多朋友,有教师、校长、教研员以及教育局领导,他们会给你支持,也会给你出好的主意。这些好朋友都是构建尝试教学理论的无名英雄,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尝试教学理论才能在全国推广运用。
从1978年到现在,我编著和主编的著作达270多本,总字数达3000多万,同时在全国各地为教师作了近700场次的报告。很多人对此疑惑不解,问我哪里来这么多的时间,我回答说,我只是将别人休息和打扑克的时间也用在了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