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第1页)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以余光中《乡愁》教学为例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马伟平
我们的语文教学主张以“结构”为载体,优化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尝试”为主线,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知识内容形成的结构;另一类是方法程序方面的结构。成功的“尝试”教学则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尝试的形式多样,在先学后教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尝试听、说、读、写、演、练,并将个人自主尝试学习与小组合作尝试学习结合起来;二是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尝试,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先以某一个言语材料为范例,理清概念内涵,再寻找变式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进行辨识﹑体认,感悟概念的深刻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迁移运用到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去,也就是“找(概念或方法)—悟(概念或方法)—用(概念或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找—悟—用”这个过程可以操作为“查—读—品—悟”四个学习步骤,掌握这个方法结构将能帮助学生自主、高效地阅读绝大多数的文章。
“查”:阅读前,学生自主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做好进入文本的准备。“读”:阅读,让学生有宽松自由的阅读心理,尽情与文本亲密接触,丰富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为下一步“品”作铺垫。“品”:品味,在感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前提下,发现文章在“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最显著的特色,同时“品”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悟”:指联系自我或现实,将学到的特色方法、体验到的情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包括将来在写作课上的运用。
有意识地运用“查—读—品—悟”这个基本的阅读方法程序结构,开展长期的阅读训练,就能使它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成为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性知识。学生具备了这种策略性知识,就能在新的阅读情境中自觉地迁移运用。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现代诗歌以“意象鲜明,画面感强”著称,在初中阶段阅读这首诗歌,可以将“意象”这一概念作为它的重要特征。我计划以诵读﹑对话为基本的活动形式,通过“查—读—品—悟”四个步骤,让学生能自主发现、品析甚至运用“意象”这种写作手法。
·查
学生在课前自主查找资料,将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用概括化的语言,写在教师课前编发的“尝试学案”上的相应栏目内。我们的“尝试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还是学生的作业纸。同时,课前学生还有一个对这些资料的交流过程,交流的标准是,能否从文本出发充分搜寻背景资料,在阅读诗歌的时候,这些资料是否能够有助对文本的理解,交流也使学生们能够共享资料,为初读文本做好准备。
·读
“读”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初读时,教师尽量不去干预,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创设自由的阅读氛围,充分让学生尝试,之后如果有需要,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
片段一:阅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下面让我们自由朗读全诗,体会一下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示范朗读一下。
(生1示范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语速偏快,重音比较含糊。)
师: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2:他读的语气太强,速度太快,没有把诗人心中的“愁苦”读出来。
师:嗯,你认为诗人心中是“愁苦”的,所以语气不能太强,那也就是要“弱”一点,对吗?请你来把全诗朗读一遍。
(生2朗读全诗。声音压得较低,语速也放慢了。但在重音处理上还是有点别扭,“小小的邮票”这几个字都用了重音。)
师:读得不错,你的朗读低沉舒缓,余音缭绕,仿佛余光中先生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很好。只是在重音的处理上,还要讲究一些,例如,“小小的邮票”这几个字,重音可以落在“小小的”三个字上,后面两个字稍轻一点,带有延长音,这样高低起伏,婉转悠长,效果可能更好。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和语气,投入自己的感情。
(生齐读全诗。)
初读感知,是开展“品读”的基础,也是“整体把握”的重要途径。
在上述环节中,引导学生尝试朗读,配以相应的朗读情绪和语气,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尝试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对初中学生而言,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品
阅读方法程序结构中的“品”,是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要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阅读见解。“品”的重点是文本的表达特色,也就是“怎么写”的问题,在“品”表达特色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品”需要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确立“品”的特色核心内容,千差万别的文章,其“品”的内容无非是“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基本知识及其运用,但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来说,在深度和广度上却大有迥异。
片段二:重点发现深化认知。
师:请同学们结合预习,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全诗四个诗节中用了哪些关键字词,尝试概括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小组交流,指派发言同学,将大家的意见整理下来,准备在班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