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先学后研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第2页)
其次,“三段六式”又是一种符合逻辑的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把“三段六式”的三段分解成三种不同的课型,即预习质疑课、展示研究课、检测反馈课。如某单元需要5节课时,我们可以把一个单元用这三种课型来教:一节预习质疑课,两节展示研究课,一节检测反馈课。这样还可缩短、节约一节课的时间。这三种课型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因为它们遵循了“先学后研”的基本思想和“三段六式”的思路。
目前,“先学后研”模式在我校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
(1)在家预习—课堂展示研究—当堂作业;
(2)课前预习—课堂展示研究—当堂作业;
(3)课堂预习—课堂展示研究—课堂作业及延伸课后;
(4)(以单元为板块教学)预习质疑课—展示研究课—检测反馈课。
三、重建“先学后研”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校本培训,引领教师
重建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的思想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归纳出教师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恐败心理,生怕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失败,尤其是怕分数上不去,怕升学率上不去;二是守旧情结,有一部分教师经营传统的教学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有自己一套自认为是成熟的东西,而现在的课堂被学生的主体性颠覆了,很舍不得,对过去的那一套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情结;三是畏难情绪,有的教师怕苦怕难,过去的那一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现在要改,觉得困难多多。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学校通过校本培训,引领教师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尝试教学思想,国家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从大局出发。
二是引导教师看洋思、看杜郎口、看山东、看上海、看江浙、看全国课改趋势,引导教师充分认清形势,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认识参加课改的紧迫性、必要性。
三是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先学后研”模式的可操作性。“先学后研”模式,它不需要教师有多美的语言、技巧,也不需要教师有多么高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看重的不是教师的语言及其教学艺术,而看重的是学生主体性活动,即学生的预习、小组合作、学生的讨论、交流、推理、争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激励和生成技巧。从这个意义上说,“先学后研”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大显身手,便于教师操控。
四是引导教师认识“先学后研·三段六式”的有效性。通过赛课形式互相观摩和组织教师对比反思,认识新模式的有效性。
通过比较,使教师们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新的模式中,不仅学科知识会得到主动建构,而且综合素质也会得到发展。
正是通过校本培训,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有了清楚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能以积极的姿态投身重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之中。
(二)整体实施,纵横推进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在一个班或者某一学科进行,还是在全校整体推进?我们选择了后者,其理由是:
(1)有利于营造学校改革大环境、大氛围;
(2)有利于全体教师共同培训、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3)有利于学校统一管理、统一指挥;
(4)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率。
我们认为:在全校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单一的教学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学校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子系统,多个部门的整体配合、相互协作,如组织系统、实施系统、培训系统、研究系统、评价系统、考核系统、服务系统,还有家庭这一层面的配合。既然是一项整体的工程,那么,就必须用整体的思路和方法去实施这一工程。
(三)制度控制,强势推进
如前所述,我校构建、推行的“先学后研”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的颠覆,可以说,它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在改革面前,有的教师接受很快,投入也很快;而有的教师则无动于衷。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协调一致,学校借由制度控制加以强势推进。
一是制度规范。为规范教师课改实践模式行为,学校先后出台了课改保障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校本培训制度、小课题研究制度、班级文化建设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奖惩制度、学生每日报告制度等,从学校、科组、备课组、教师个人、学生等多个维度,建立起课改实践模式的规范、推进制度体系。以上制度在引领、规范广大教师有效实施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课改的整体推进力度,保障了课改的有序、有效进行。
二是奖评结合。有效的过程控制,离不开适度的奖惩措施。为此,学校在推进新模式的过程中,修订了原有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增加了课改成效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中的权重。与此同时,成立专门的课改考核小组,定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予以检查、评价、公示,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之中。学校还特别设立课改实践模式常态奖,严格规定在一年内所有核心学科的教师必须掌握“先学后研·三段六式”教学模式并达到教学常态化,并对课改过程中积极、主动将新实践模式常态化的教师予以嘉奖,以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学校将是否参与课改、是否实现课改实践模式常态化作为评优评先、评聘职称等的前提条件。
(四)重建后的课堂生活
“先学后研”改变了个体学习的被动状态,改变了学习组织的松散形态,改变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状态,也改变了课堂生活的沉闷、了无生气。以下是一名六年级学生课改中的学习感受:
我们六(4)班是一个正在进行课改的班级。现在的课堂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以前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写什么,让人觉得老套;而现在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像一位老练的小老师一样,拿着教棒指着黑板为同学细心地讲解、分析,老师在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位学生或是评委,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为我们解疑,或为我们鼓劲、加油。班上时不时传出几声欢声笑语,整个课堂都显得十分生动,有人情味儿。
在这名学生的眼中,原来的课堂是“老套”的,而现在的课堂则是“生动的”,“有人情味儿”的,前后之变,重在学生成了课堂的中心,自教自学中的快乐,自主探究中的成就感,无不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显然,这种“生动”而富有“人情味儿”的课堂才是学生们所需要的,是他们赖以成长的沃土。
总之,“先学后研·三段六式”的课堂模式,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课堂,来自全国各地近百批前来参观的同行以及国内外专家参观后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是我校小学部的课堂改革,更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被许多人誉为“小杜郎口”。
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是渗透着文化的课堂,是具有良好教学生态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思维在这里碰撞,智慧在这里闪烁,情感在这里交汇,文化在这里流淌,生命在这里升华。
(罗楚春:松坪学校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十佳校长、南奥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