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02(第4页)
扩大以脱产的方式培养副博士的数量。改进选拔工作,首先选拔在所选学科方面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当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应集中在科学技术优先发展的领域,提高研究生的助学金,关心他们的住房和生活条件。
在重点高等学校、科学院和部门科研机构设博士研究部。选送已有创作成绩并有学识的副博士进博士研究部。
组织教师进修,规定教师到国民经济部门进行长时期(一年内)的见习并直接参与解决生产问题。
教师实行聘任制,在聘任之前规定一年的试用期,保证为西伯利亚、北方和远东地区新建高校配备高质量的教师。
7。建立全国统一的干部进修和业务提高的制度
每个专家每5年脱产3个月以内到专门院校进修,以便更新知识。国民经济部门有必要建立进修教学中心、学校、进修系和进修学院,每个部门建立一所重点进修学院,它的活动与科技情报服务结合起来。在这方面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作用。与各部合作在高校设立一个部门或跨部门的干部进修的教学中心、系或学院。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门部门,负责进行辅导和检查知识的工作。
8。更新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技术设备
由有关专业部和主管部门为此专门拨出资金并合理地使用。坚决贯彻利用联合公司、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现代化基地为学生教学服务的方针。
使高校和中专的教学实验室面积达到规定标准,使需要住宿的学生和研究生得到公共宿舍的床位,需修建1800万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和供63万大学生和研究生住的宿舍。
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充分满足教学过程对电子计算技术设备的要求,装备约13万个设有单人用计算机和终端装置的工位,扩大组建校际共用网络和信息库,改进情报资料服务工作。
9。改进对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管理
扩大高教部的权限:调整高校的规模,加强对高校的业务指导、监督、视导和考核,选拔任免高校的校长。
以先进高校为基础,建立同类专业的教学指导联合体,负责加强与教育集体和生产集体的联系。
高教部地区中心的活动是以校长委员会的经验为基础。负责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和使用进行分析,吸引高校学者解决综合发展地区的课题;建立校际科研机构、计算中心、图书馆、印刷基地、实验生产企业以及医疗服务设施。
扩大高等学校的权限和责任。
以上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像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一样,在草案正式通过后又发布了一系列的决议来具体保证这个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实施。这次改革如果能顺利进行,必将大大提高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质量。
七、几点结论
对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改革做了以上的回顾,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呢?
1。苏联教育改革最频繁的是中等教育部门
这是由于中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它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独立的任务。它关系到高等学校学生的质量,也关系到亿万劳动大军的质量,而且是千千万万家庭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中等学校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新生和做好劳动就业的准备就是中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否则会干扰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社会不安的因素之一。苏联1958年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强调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将来就业作准备的思想是正确的,只是忽视了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只强调了中学为就业作准备的一面,忽视了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新生的一面。同时在普通中学里实施职业训练的问题上操之过急,未能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教师、家长的认识问题。1964年开始纠正这些缺点,但又走向了反面,强调了知识教学,忽视了生产教学。可见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相当复杂。从苏联教育改革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到,中等教育任何时期都不能忘记它的双重任务,偏重于那一方面都会给升学和就业造成困难,教育问题就会变成社会问题。特别是要注意普通中学的办学思想,即使另有职业中学培养学生直接就业,普通中学也不能成为高等学校的预备班,它的大部分毕业生仍然要走向社会,只有到了普及高等教育的时候,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才会消失。
2。在实行教育改革时,始终不能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首先要建立在学生牢固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就谈不上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因此,即使是职业中学,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水平,过早的专业化不利于劳动的转换。当然知识教学不能代替劳动教育,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综合技术教育,生产劳动教育,使他们具备就业的思想准备和技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始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不仅把它看作现代生产建设的需要,而且把它看作逐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
3。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必须与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相适应,不能凭主观愿望办事
苏联的几次改革都说明了这条规律的重要性。1958年教育改革的思想不能说不对,为什么没有成功,就是当时的条件不成熟。鲁特克维奇在分析1958年改革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指出两点:第一,当时估计大多数非完全中学毕业生将进入国民经济部门。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网,还没有发展到能解决所有的八年级毕业生就业准备工作的程度。这些15岁的孩子直接走上生产岗位,什么职业知识也没有,所以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喜欢升入九年级。第二,原以为在高年级获得普通中等教育的同时,也能获得某种一般性的职业知识。但由于与学校挂钩的企业让学生选择职业的范围太窄,大部分十年级毕业生分配工作后的职业,根本不是学校里所学的职业,实际水平也很少超过一级或二级工。[36]这就是说,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企业的技术力量还不足以保证教育改革的实施。现在情况就不同了,不仅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已经达到,而且摸索出一些经验和组织形式,例如由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来实施普通中学的职业训练。
4。教育改革要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要和现代化结合起来
教育是一项超前的事业,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因此不能只照顾到眼前的需要,还要看到未来的需要。要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用最先进的设备装备学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学校和科研单位、生产单位联系起来。因此,苏联在高等教育中实行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做法是有重要意义的,是在高等学校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教育改革还需要利用其他科学成就,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控制论等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要通过广泛的长期实验,取得可靠的数据。苏联无论在小学四年改为三年的问题上,还是现在提倡6岁儿童入学的问题上,都是经过了长期的实验才做出决定,使每一项改革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苏联教育改革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凡经过长期实验的,改革就比较顺利,容易取得成功;凡没有经过长期实验而提出的改革,往往就取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走弯路。
任何一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教师去贯彻执行。因此,教师的素质和积极性就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教育改革的成败。苏联的历次改革都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放到重要地位,这是十分重要的。这次高等教育改革又决定把师范院校的招生改为全部由学校校务委员会和劳动集体推荐,这就比较容易保证学生的质量,特别是把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能热心于教育事业的青年输入到教师队伍中去。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6。教育事业是全民的事业,不是教育部门单独能够办好的
苏联教育的历次改革都发动了全民讨论,最后由苏共中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讨论通过,做出决定施行。改革的基本方针具有法律的意义,各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遵照执行。1984年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改革由国家每年拨款。这次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改革则规定由各专业部门拨款,决定做出明确规定,经费就有了保障。看来苏联教育改革是采取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依靠全民办学相结合的办法。上下结合事情就容易办起来。
[1]本文为《战后苏联教育研究》一书的第二章,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2]《关于1946—1950年恢复和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的法律》,52页,莫斯科,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46。
[3]《苏联共产党(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关于1951—1955年苏联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指示》,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