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伟大的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教育开辟了新纪元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要求当时第二级学校(12~17岁)的毕业生既精通本行业务,成为受过实际训练的细木工、粗木工、钳工等,又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应该成为共产主义者;应有综合技术的见识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即:

(1)关于电气的基本概念;

(2)关于机械工业中运用电气的基本概念;

(3)关于化学工业中运用电气的基本概念;

(4)关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的基本概念;

(5)参观电站、工厂、国营农场不得少于1~3次;

(6)知道农艺学的基本原理等。

这里列宁把什么是综合技术教育,怎样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说得清清楚楚。列宁的这种思想成为苏联建立统一的综合技术学校的基本原则。

(五)论教师

列宁十分重视教师的工作,并为建立一支无产阶级教师大军制定了正确的政策。

列宁指出,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教学人员。因为决定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的不是别人,而是教学人员,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对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有些教师反对苏维埃政权。列宁指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教师要做工作把他们争取过来。列宁在为俄共(布)起草的党纲草案中就写着“不仅像现在这样把教师的一部或大部彻底争取过来,而是要把全体教师彻底争取过来”[16]。

列宁认为,苏维埃的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建设新生活的青年一代。同时,教师还是向工农群众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和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一支重要力量。他指出,“……几十万教师,——这是一种推动力工作、启发人们思想、同目前群众中还存在的偏见做斗争的机构”[17]。教师的责任这样重大,他必须自己先受教育。列宁教导教师到斗争的实际中去,摆脱对资本的从属,摆脱资产阶级的束缚,“教师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隘的教学活动的圈子里。教师应该和一切战斗着的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新教育学的任务是要把教师的活动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联系起来”[18]。

列宁还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地位和物质待遇问题。他说:“……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所以,列宁提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就必须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9]。

列宁的教育思想在苏联几十年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中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革命初期的教育改革

苏维埃政权自成立之日起就对国民教育事业予以极大的重视并着手进行全面的改革。1917年10月29日,即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成立的第三天,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发表了《告人民书》,提出苏维埃政权在教育方面的基本任务:通过实施免费的普及义务教育在最短期内使全体居民识字,培养师资,组织统一的苏维埃学校,增加国民教育经费,广泛地建立成人文化教育组织,吸引教师讨论有关国民教育建设问题等。1917年11月15日教育人民委员部又分别发布了《告全体教师书》和《告学生书》,要求教师与工农合作,学生接近工农。

(一)确立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对教育的领导

1917年11月9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指示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领导全国国民教育工作,并着手拟定建设国民教育事业的方案。根据11月15日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决定,所有教会教区学校、教会师范学校、神学专门学校和讲习班、正教专门女校、传教士学校、神学院以及所有其他教会所管辖的学校都归教育人民委员部管辖。1918年1月列宁签署了《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命令》,宣布信仰自由,废止一切有关宗教信仰的限制和特权,禁止在学校内讲授宗教科目和举行宗教仪式,教会不能干涉学校事务。

1918年1月开始取缔俄国原有的官僚的学校管理机构——学区,撤销学区督学、国民学校校长与学监的职务,各地中小学统由工农代表苏维埃领导。

同年5月又决定实施男女合校,取消了过去在教育上男女不平等的限制。十月革命前,女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比男校低得多,而且实行一种特殊的制度,设立女学监监视学生等等。当时女校的数目也比男校要少。因此如果保留男女分校,就不能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权利,不能保证女孩子充分就学。所以,男女合校是实现男女平权的必要措施。

从革命政权所采取的以上措施可以看到,革命初期的教育改革集中在夺取教育的领导权上,使学校真正转变到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为改造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学校改革的工作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进行的。旧国民教育部的官员和一部分教师敌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政策,拒绝与苏维埃政权合作。为了与旧势力做斗争,并争取广大教师群众,一部分先进的教师组成了国际主义者教师联合会,而且发展越来越壮大。列宁十分关心团结和改造教师的工作。他指出,对广大教师,必须进行耐心的工作。因为大部分教师在沙皇时代的学校里接受了敌视无产阶级的教育,不可能马上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任务和前途。共产党的组织、教育人民委员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遵照列宁的指示,广泛开展工作,组织教师代表大会、教师讲习班等,解释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政策,把广大教师团结在苏维埃政权一边。1918年6月召开了国际主义教师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到会上发表了演说,号召教师首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要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的活动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联系起来。1918年7月又召开了全俄第一次教师代表大会,号召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教师转变到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一边来。1919年1月,全俄国际主义教师联合会又如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又亲临到会演说,指出,经过一年的斗争,绝大多数教师都靠近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都深信社会主义革命有它深刻的根源,社会主义革命必然会扩展到全世界。他建议成立统一的教师工会。根据列宁的指示,很快就成立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工会”。

(二)建立统一的劳动学校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来代替革命前的双轨制。国家教育委员会为制定新学校的原则进行了大量工作。开始莫斯科的学校改革司提出了一个方案,稍后,彼得格勒的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成员也提出了一个方案。1918年8月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上述两个方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焦点是劳动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问题。依照莫斯科方案,劳动应是学校的基础,儿童要通过生产劳动解决“自我服务与自我给养”问题,因而主张把学校办成劳动公社。彼得格勒方案也重视劳动在学校中的作用,但不赞成把学校变为“劳动公社”,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前者实际上受到当时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完全抛弃了过去学校的经验,以后发展到“学校消亡论”。但是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结果通过了莫斯科提出的方案。

1918年10月16日公布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这是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文件确定了新学校的原则,确定了学校的任务、制度和组织形式;提出尽快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各级学校人人可进,并且是免费的,宣布学校是绝对非宗教的;取消了革命前所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学校,确定了九年一贯制的统一劳动学校。学校分为两级:第一级为5年,第二级为4年,各级学校相互衔接。儿童8岁入学,17岁毕业。学校之前设幼儿园。文件公布了生产劳动与教学结合的原则和学校综合技术性的原则。文件反对各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要求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建立学校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反对对学生实施监督和侮辱性的惩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自治机构所组织的活动。文件反映了莫斯科方案的意见,错误地把“生产劳动作为学校生活的基础”,规定了过多的劳动时间(每周10小时,约占教学总时数的18)。《宣言》曾拟定了以教授“儿童百科全书”的形式实施综合的教学;把教师的作用视为“各种不同年龄儿童家庭中的长兄”等,这都是不正确的。这样就为二十年代的一些错误的做法打下了基础。

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在国民教育方面提出的任务是:“把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进行社会的共产主义改造的工具。”[20]党纲扼要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学校建设的根本原则,远景规划和途径,为17岁以前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通和综合技术教育,完全实行统一劳动学校原则,用本族语教学,男女合校,绝对世俗性,实行教学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并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成员;为17岁以上的成人广泛地发展跟普通综合技术知识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使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

革命初期,苏维埃政权受到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困扰,国民经济极端艰难。1920年12月31日至1921年1月4日举行了第一次党的国民教育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前4年、后3年的七年制学校来代替前5年、后4年的九年制学校。在七年制学校以后是技术学校,即职业学校,修业年限为3~4年。这样儿童只在15岁以前受普通教育。列宁当时不赞成这种做法,他批评过早的专业化的思想。他说:“党应当无条件地站在俄共党纲关于综合技术教育所确定的立场上……,同时,党应当认为把普及综合技术教育的学龄标准从17岁降低到15岁,完全是由协约国强加于我国的战争所造成的贫困和破产引起的一种暂时的实际的需求。”[21]

(三)学校教学的改革

十月革命以后由于受到无政府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直到1920年以前,教育人民委员部都没有制定一个必须执行的学校教学计划,仅仅在1920年教育人民委员部才公布了一个参考性的教学计划。两个方案:最低的和最高的方案。所以,各州、地区教育局只好自己制订地方性的教学计划。这些计划无论是在教授的科目上还是内容上都极不一致。

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克鲁普斯卡娅在1923年《关于大纲问题》中讲到,革命后的头几年,学校大多用的是旧教学大纲,教育人民委员部只公布了一个“劳动学校教育工作材料”,为第一级学校用的。它不是按学科的体系,而是按单元知识编排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劳动任务上,而不是在获得知识上。被放在首位的单元叫“世界知识”。教学的中心是劳动任务,在学校或公社劳动。一、二年级的劳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围绕着劳动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研究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建议学习在田野或者园地劳动,或者在参观森林、工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生物和非生物世界。教育人民委员部和材料设计者认为,知识的多少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选择材料的方法。所以教师有权缩小或扩大大纲中涉及的问题的范围。在制定劳动学校第一级的“教学工作材料”的同时,1919年内,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劳动学校第二级的基本教学科目的提纲和某些学科的参考大纲。但教师可以不按这个大纲教学。为了消除学校和生活的脱节和把生产劳动作为基础,学校改革小组在提纲中和参考大纲中指示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加强实习,说这样可以克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

大纲的制定者根本不提教科书的问题,也不提教师讲解的作用。学习知识的方法是直接感知事物,生产劳动。鼓励艺术创作,参加集会、座谈会、纪念会。了解自然只了解表面现象,到三、四年级才联系到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1923—1924学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发了苏维埃学校必须执行的教学大纲。它的特点是:教材不是按各门学科排列的,而是把学校里必须学习的全部知识分为自然、劳动和人类社会知识三个单元排列,称为综合教学大纲。教育人民委员部于1927年又重新改订教学大纲,规定了俄语和算术知识的范围。但教育人民委员部仍错误地坚持制定教学大纲的综合教学原则。

这个时期,苏联教育在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受到资产阶级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如“儿童中心主义”“学校消亡论”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实验教学法”等在学校中流行起来;废止了入学、升级和毕业考试,取消了对学生学业的评定。这一切使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地影响到技术干部的培养工作。

应当说,当时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俄国的旧学校主要是培养资产阶级子弟的,严重脱离实际。革命以后不仅要从领导权上,组织机构上加以改革,从内容到方法也都应该改革。当时改革的精神也是无可非议的,只是缺乏经验。谁也不知道统一的劳动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反对革命前那种脱离实际,呆读死记的传统教育方式,把当时流行于西方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当作新的教育思想而全盘地接收过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