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我国高教改革1(第1页)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我国高教改革[1]
现代高等教育的体系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为了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必要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简要的历史回顾。由此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现代高等教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它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些什么关系,并从中找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作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
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萌芽于欧洲十二三世纪的中世纪大学,当时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城市有了发展,国际贸易也开始发达,特别是地中海一带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最早的大学有建立于1158年由法律学校改建而成的意大利波隆亚大学。由于波隆亚地处交通要冲,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颇多,客观的需要促使建立起高等学校。稍迟一些有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180年)、法国巴黎大学(1180年)和意大利萨拉尔诺大学(1231年)等。
从十二三世纪的大学发展到今天,高等教育大致经历了3个大的阶段。
(一)产业革命以前,现代高等教育的萌发时期
这个时期的大学由一些热心学术的学者和学生合力兴办起来,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探讨学术。最早的大学分为四科:神学、法学、医学、文学(包括哲学)。法国巴黎大学的文科则实际上是大学的预科。教学内容以人文科学为主,即法学、哲学、神学、古典语言和文学。所谓三学科和四学科,三学科即语法、修辞、逻辑;四学科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当时的大学是自愿组织起来的,校长由教授自由选举,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波隆亚大学有“学生大学”之称,全部校务由学生主管,学校是一个独立王国,不受政府的约束。所以,欧洲的大学至今还有自治的传统。后来政府和教会看到大学的作用越来越大,才逐步加强对学校的控制。特别是教会控制了政权,也控制了大学。
这个时期大学的主要特点是:①大学是少数学者聚集起来学习和研究学问的地方,师生之间探讨的气氛比较浓厚。②中世纪大学享有种种特权,内部自治,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免税和免服兵役,有权授予学位,获得学位以后可以在大学任教。③大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特别是在14世纪以前,历史上称为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统治者是封建教会,科学被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大学也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④大学虽然客观上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和僧侣,但总的来说是和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同生产劳动分离的。
(二)产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时期
现代自然科学萌芽于15世纪末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然而,自然科学真正独立地成为科学是在16世纪以后。正如恩格斯所说,哥白尼(1473—1543)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1543年)的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冲破神学的束缚宣布自己的独立,并大踏步向前发展。但是,一直到18世纪中叶,科学实验活动的规模依然是很小的,基本上是科学家个人从事的自由研究活动;科学的实验手段也很有限,大多数研究工作还只是建立在观测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科学实验活动同生产的关系还很不密切。直到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才应用于生产,并从社会生产活动中得到巨大的推动力。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首先在英国得到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中心在意大利,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家如达·芬奇(1452—1519)、伽利略(1564—1642)等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是欧洲科学的奠基人、近代科学的创始者,当时英国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到了17世纪初,德国发生了30年内战,意大利分裂成许多小国,而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占据了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许多英国医生、牧师、商人到欧洲大陆留学。在后来的英国著名科学家中,除牛顿外,几乎都到欧洲大陆留过学。英国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科学技术的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166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对科研起了推动作用。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只办了6所大学,而且都是保守的:它们实行宗教限制,只有信奉英国国教的人才能入学;在教学方面,自然科学得不到重视。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要求废除贵族受高等教育的特权,同时要求培养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科技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些专业高等学院。第一所专业化的技术学院——沃灵顿学院建于18世纪中叶。19世纪,英国出现了所说的“新大学运动”。1828年,伦敦建立了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精神的伦敦新学院,开始注重自然科学课程的讲授。1831年,教会建立皇家学院(King’sCollege)。5年之后,这两所学院合并成伦敦大学。新大学的特点是:①不受宗教信仰的限制;②有较强的地方性,大多由地方投资兴办,与地方工业密切相关,为本地区培养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③重视技术教育。但是,技术学院仍然比大学低一等,没有授予学位的权力。只有伦敦大学才有权授予学位,并设有校外学位。与此同时,旧大学进行了改革。1852年,牛津、剑桥成立了两个皇家委员会,着手进行重大改革,增设近代科学的专业,自然科学已成为主要学科。1871年,剑桥大学校长卡文迪什捐款建立实验室,这个小小的实验室以后对奠定英国实验物理学的基础,甚至对于英国工业的发展,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给德国和法国以巨大影响。德法为了向英国学习,也派遣留学生到英国,并开始办起自己的高等学校。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由于战争和发展工业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对高等教育重视起来。欧洲最早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就是为了较快地解决武器和粮食生产的问题而办起来的。1794年,法国击败了侵略者,同年创办巴黎工业专门学校,培养工程师和数理科方面的人才。拿破仑执政后,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同时又成立了一批专业学校,如矿业学院、公路和桥梁学院等。法国革命使科学得到繁荣,但随着拿破仑的失败,法国的高等学校也趋于衰落。到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科学技术已落在德国之后。
德国高等教育起步稍晚。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给德国很大的冲击,德国积极向英法的高等教育学习。德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地超过了英法。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是威廉·冯·洪堡领导创建的。他提出“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的办学方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柏林大学享受比旧大学大得多的自治权,不但可以自由支配政府拨给的经费,而且校长也由大学教授会选出一名正教授担任,不再由政府直接任命。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权利,可以自由开设各种课程,允许各种学派自由竞争。学生也有较大的自由权利,自由选修各种课程和科研题目。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把讲演、讨论与研究三者结合起来。柏林大学的办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和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矿山业、煤炭工业促进了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化学的科学研究。
美国的高等教育受英国、德国的影响很大。独立战争以前,美国教育主要受英国保守主义的影响,独立战争以后又受到德国教育的影响,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1636年),由英国移民创办,以后又建立耶鲁、普林斯顿大学等。独立战争(1776—1783年)前,全国共有9所高校,都是私立的,以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为模式,办学目的是培养具有高深学识的传教士和官吏,重视学术,轻视技术。独立战争后,这些学校被抨击为“非爱国主义”的,非改组不可。政府要求把管理学校的权力收归政府,不要教会来办。同时,为了开发西部疆土和资源,需要具有实际本领的人才,传统的大学不能解决这个任务,所以需要建立新的学校。在这种背景下,华盛顿总统向国会提出创建国立大学。由于美国的政体是地方分权制,因而州立大学就在18世纪末应运而生。州立大学由州政府举办,比较重视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使大学为州的地方事业服务。例如,杰斐逊为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制定的规划,就注意到满足农工商业之需,不仅注重神科、法科、医科,还强调数学和自然学科的传授,压缩古典学科。
南北战争后,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国又建立许多专业技术学院,最早是西点军工学院(1802年)和润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1824年)。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毛利法令(即赠地法令),把土地捐赠给学校办学,于是许多农工学院建立了起来,以培养农业和工业技术人才。从此,美国的高等教育由重学术轻技术,变为重技术。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但是,美国大学并没有放弃学术。它一方面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又加强大学的科研。1876年成立的霍普金斯大学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以德国柏林大学为模式,致力于培养学术人才,第一任校长吉尔曼和全校教师几乎都在德国学习过,受德国大学的影响很深。该大学把重点放在研究院,最初不设本科,而是选拔学有根底和富有才智的人当研究生,延聘造诣深湛的专家学者为教授。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总统威尔逊等许多知名人士出自此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美国在1902年又创办了培养各种职业和技术人员的初级学院,也称社区学院。这种学院由地方创办,与地方事业相关,学制短(二年制),学费便宜,学生走读,毕业后在当地企事业单位服务,因此很受当地居民欢迎。
总结这一个时期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有这样四个特点:①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由纯学术性转为以科学技术为中心。高等教育和现代生产发生紧密的联系,为现代生产培养出各种科学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与第一个时期相比,高等教育已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是和社会紧密相连,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②高等学校逐步由政府控制,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在高等学校中占据优势,这就加强了教育的计划性。③教学内容由古典人文科学为主转入自然科学方面。④高等教育的体系日趋完善。许多国家建立了研究生制度,培养更高一级的专门人才。可以说,现代高等教育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这说明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
(三)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现在,是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许多过去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独立,建立起新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民主运动高涨,人们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人民有受教育权的均等机会,这一切都影响到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一方面几个先进的工业国家如西德、日本、法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在战争中由军事需要发展起来的新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战后,许多军事工业技术转入民用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空前发展,国际竞争由战争转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条件被提上日程。
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战后影响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被称为“知识爆炸”。“知识爆炸”又带来了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因此现代生产的技术需要不断革新,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动者如果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科学研究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早期的自然科学学科门类比较简单,现代自然科学的学科划分则越来越细。但是,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总体化越来越明显。学科之间的互相交叉,又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近几十年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科学,如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科学、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早在战争结束之前,各国政府就开始考虑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战后形势发展的需要。如英国于1944年通过教育大臣巴特勒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法国于1944年成立以郎之万为首的教育改革委员会,并于1947年制订一个《教育改革方案》,虽然该方案并未实现,但对法国战后教育曾有重大影响。战后,美国、日本、西德、苏联等都对高等教育进行过多次改革,使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大改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如下。
(1)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由“尖子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很缓慢。即使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的就学率除美国外都没有超过同龄人口的5%。战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几个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就学率普遍都超过20%。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就学率达到45。2%,日本为38。4%,高等学校已经不是限于少数人受教育的地方了。
(2)高等教育的概念扩大了,结构多样化了,高等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的轨道。战前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必须是中学的毕业生,年龄在18~25岁。战后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只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且培养中、初级技术人员和职员,它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而且对在业人员进行新的专业训练。因此,学生的年龄已经没有限制。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新型大学的出现,打破了高等教育统一的规格和水平,使得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水平也多层次化。
(3)对大学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提出了不同于以前的要求。高等教育普遍要求高校的毕业生具有比较宽厚的知识面,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苏联、西德过去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比较强调专业知识,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也强调专家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使他具有职业上的机动性、适应性和克服专业知识迅速过时的能力。
(4)高等学校的任务扩大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在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性。高等学校不仅要成为教育中心,而且要成为科研中心(培养单一技术的专科学校或短期大学除外)。因为,高等学校如果不开展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质量。同时,现阶段许多科研课题是跨学科的,高等学校特别是多科性学院和综合大学最具备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条件。所以,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上出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趋势,不仅教师要搞科研,学生也要搞科研。
几点结论如下。
(1)现代高等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工业革命以前,虽然在欧洲已经建立起古老的大学,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只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建立起来的,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结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通常我们讲,一定的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反过来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或重大的政治事件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更直接的联系。因为,经济发展必须以教育为条件,如果教育不为它培养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现代工业的发展尤其如此。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也必须与该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个变革至今还在进行着。这就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需要。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急剧的增长,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增长速度缓下来了,人们更多地考虑如何在质量上提高,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苏联试验高等教育整体化,日本试验课程的综合化等,都是在摸索高等教育改革的途径。
(3)各国高等教育有各自的历史传统。例如,英国、法国崇尚学术传统,西德注重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注意工程技术教育,美国则在大学本科进行通才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由于现代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具有国际性,现代高等教育已经是一种国际现象,各国高等教育无论在任务上、培养目标上、结构上、课程设置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学习。当然,社会主义大学与资本主义大学相比,在政治方向上有本质的区别,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但在办学的内容和形式上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别国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我们同时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优点继承和发扬起来,以便形成我们自己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