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1(第1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1]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直接领导及培养院校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认真履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有关文件中所确定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职责,在开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科建设、探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律及指导培养院校的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各院校的认可。现将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正确方向,准确把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标
(一)认真探讨,形成共识
早在1996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前身)成立会议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背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定位、培养模式等问题已进行了探讨并统一了思想。全体专家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仅是调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完善我国学位制度的需要;还是加速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优化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教育,教育硕士是一种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对其培养目标需合理定位,必须保证教育质量,坚持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门的、高水平的教师职业专门训练,使其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具有较高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素养及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并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成为高素质教师。
(二)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向社会宣传
为了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目标的正确体现,针对创办初期普遍存在的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性质的误解,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大了对工作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重视对培养院校内部的宣传。为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采取工作会议宣讲、撰写专门文章、到培养院校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委员们也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专门的文章。另外,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还编辑了文件、论文集,许多院校将其转印供教师、管理人员学习。这些做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发挥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权威性,及时制止培养院校偏离正确轨道的苗头
受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定势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的误导,有的培养院校在制订具体的培养方案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对此教育指导委员会不是指责,而是对培养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指导或专项培训,使培养院校很快纠正了偏差,坚持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培养的正确方向与定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
(一)积极稳妥地扩展专业
多年来,为适应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与学习的需要,教育指导委员会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教育硕士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扩展方向,采取了先论证、后设置,按其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逐步扩展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地进行专业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置框架。
(二)坚持开放,积极稳妥地扩展培养院校
从整体上优化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培养高素质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少数院校。积极扩展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才能提高培养能力,促进规模与效益的提高。如何做好培养院校的扩展工作,经多次研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积极稳妥地扩展。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试办阶段,培养与管理经验不足,为保证整体的教育质量,培养单位的扩展要稳步、分批进行。
第二,坚持以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向具备条件的综合大学开放。
第三,坚持准入制度。为保证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培养单位的准入资格与条件,并按资格、条件对申请院校进行考察、审核。审批工作按规定程序进行。
第四,坚持合理布局。从我国教师培训现行管理体制出发,教育指导委员会认为,基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培养院校的布局必须合理,并向西北地区倾斜。
三、以培养工作为中心,积极开展基础性工作
培养工作是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中心工作。围绕这一中心,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研制、论证、审核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教育硕士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此项工作中,教育指导委员会抓的第一项工作是统一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培养目标的认识。第二项工作是组织由有关院校专家组成的若干专业培养方案研制组,研究制订具体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研制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研制组重视对教师职业活动进行分析,在教师应具有的现代职业素质、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培养方式、培养过程、课程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相对稳定的认识,形成了关于培养方案的一般模式。
(二)重视课程建设,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
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体现宽、新、实的精神,加强基础、关注实践、拓宽口径,体现现代教育新观念与改革新进展。在对培养目标及规格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教育指导委员会在组织、研制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教育学科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一般教育类课程与学科教育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和具体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认识,并设计了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层次特点、适应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并具有时代特点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