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第2页)
(2)高等教育总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联结在一起的,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的特点。虽然高等教育是分层次的,短期高等学校不一定搞科研,但是不管什么水平的高等学校都必须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才能保证质量,培养专门人才。如果说一部分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仅传授高深的学识,而且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那么一部分低层次的高等学校则要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成果于教学之中。因此,即使是短期高等学校也不同于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不能只是学习一技之长。
(3)高等教育有自己的质量标准,这种标准在国际上大体是一致的,不能把任何学校(特别是一般成人干部学校)都称为高等学校。“**”中提出的“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做法实际上是对高等教育的破坏。因此,不能在亟须人才的借口下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
(4)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自己的规律。建立一所新的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学科建设的条件,首先是该学科师资队伍的条件。不是任何大学都能建立任何学科,新大学的建立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一个学科、一门专业的建立有时甚至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5)在我国现在办大学的情况下,除足够的教学条件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有大量的其他物质条件,如学生的宿舍、教职工的宿舍、食堂等一系列服务设施。
以上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些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最基本的因素应该是政治经济的因素和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因素。在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作用。
三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提出几点设想,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要寻找一种调节高等教育发展和增强高等学校活力的机制
过去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由国家计划来调节的。国家计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预测来制订的。但是这种人才预测往往是不科学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本不考虑培养人才的成本,同时也不考虑人才的合理使用。而高等学校则是被动地接受国家计划,并不了解实际的需求,因此,培养和使用严重脱节。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了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切合实际的需要,另一方面造成人才使用上的极大浪费。现在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以后,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调节机制。
商品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市场竞争,产品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让顾客自由选择。现在企业实行承包以后,对人才的要求就不像以前那样来者不拒了,而是也要进行选择。这就给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人才的培养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要求,提供给它们挑选。也就是说,要把市场竞争的因素引入到学校教育。当然,人才是不是商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至少应该给予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权利,或者事先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协议定向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就能把学校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才就是商品,主要由劳动市场来调节。即便如此,为了确保某些尖端或基础学科的发展,政府也进行一定的干预,即通过拨款资助来发展和培养某些它认为需要发展的学科和需要培养的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我们不能像西方社会那样把人才放到市场上去自由调节,但需要把市场竞争的因素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建立学校和社会联系的纽带和调节学校教育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我认为就是“选择”。选择和市场竞争不同,市场竞争是单向的,商品只能由顾客挑选,没有挑选顾客的自由;而选择则是双向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挑选人才,人才也可以挑选企事业单位。而且这种选择不仅可以发生在成才以后,也可以发生在成才之前,即在学生入学以前或者在培养的过程中与企事业单位发生联系,签订合同,定向培养。
除了“选择”这个机制外,第二个机制就是拨款。国家要改变现在的拨款制度。现在是按照招生的人数来拨款。因此,学校为了争取经费,不顾社会是否需要,而盲目扩大招生,或者盲目提高层次。以后应根据需要拨款。拨款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国家直接拨款,另一种是由企事业单位直接或间接拨款。所谓间接拨款,即按专业系统筹集资金,纳入教育经费。国家的直接拨款用于国家急于发展的专业或重点专业。
(二)引进这种机制,就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要给予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高等学校要成为独立的法人来与社会其他法人发生联系。既然人才的选择是双向的,那么这种双向还应包含学校对企事业单位的选择,当然主要在学校特定的性质和任务的范围之内。既然培养的人才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容许学校根据学校的需要来改变自己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也只有这样,学校之间才能有竞争,学校才能办出特色。
学校要有财权和用人权,要允许学校重金聘请专家到学校任教,裁减不胜任的多余的教职工,实现学校教职工队伍的优化组合。
这又涉及教师的职务聘任问题。应当改变目前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实行职务职衔双轨制。职衔作为一种资格,而职务的聘任可以因人而异,也可因校而异。办得好的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职务的聘任应严于一般高校,工资也要相应地高于一般高校。这样学校之间就有竞争,就会对学校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真正流动。目前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实行职务定额分配,本意是要促进教师流动,实际的结果却是由于各校都有定额的限制,阻碍了流动,使教师队伍更加凝固。这种状况不改变,选择的机制或竞争的机制就不可能在高等学校中起作用。
(三)改革招生分配制度
这是国家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现在把改革招生分配制度与自费上学及有偿分配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是两件事。当前,在我国工资、价格都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实行自费上学为时过早。因为,学费收多了(达到现在的学生年人均投资额),家长负担不起,这样就会抑制部分优秀学生的入学要求,在现在不收学费的情况下,许多家长对供子女上大学已经感到负担沉重;学费收少了,失去了收费的意义。因此,应当首先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向学生提供奖学金和生活贷款,让大学生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建立起学生与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依存关系,增强其学习的责任心和自觉性。现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许多学生的学费和生活来源都依赖于奖学金和生活贷款,国家以此来竭力鼓励优秀人才上大学。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奖学金和贷款的资金从哪里来?可以从有偿分配而来。在目前条件下可先实行有偿分配,把智力投资计入成本,收取的有偿分配的费用作为新学生的奖学金或贷款。
(四)建立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等教育体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服务技术的多样化,不仅需要各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需要各种不同水平的人才。特别是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济结构,更需要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人才。高等学校不能单一结构,需要一个多样化的结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都走过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道路。
可以设想,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由以下几种类型和层次构成:①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硕士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②大学和学院本科,学制4~5年,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③专科学校,学制2~3年,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④短期大学,学制2年,进行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半专业人才。为了使这种半专业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专业不可分得太细。短期大学也可以作为大学的第一阶段,便于学生将来继续学习。⑤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总之,高等教育的结构应是一个多维的立体模型,但在建立这样的结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不是凭主观意愿确立的,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确立,而且要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专科和短期大学所占的比例过小。是否可以设想,近几年主要发展专科和短期大学,大学和学院则以提高质量为主。短期大学这种类型在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只有一些社会办的大学具有这种性质,但它们大多没有授予学历的资格。专科学校也主要是师范专科为多,其他专业的专科较少。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要加以整顿,提高质量,并逐步把它们从学历教育转入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轨道上。
第二,大学和学院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要努力提高它们的质量。这类学校中要有一部分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使它们在高等教育中起主干和学科带头的作用。
第三,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学校都要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所谓重点学校,就是办学有特色,教学质量高,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要改变似乎只有四年制、五年制大学才能成为高质量的重点大学的旧观念。其实,每一种类型、每一种层次的学校都有它在自己层次上的高质量。
(五)在领导体制上,作为一条战略措施,我主张国家抓一头放一头
抓的一头是现在的602所四年制以上的本科大学和学院,放的一头是专科学校和其他类型的短期性大学。笔者建议国家教委对602所大学和学院进行评估和调整,对于不符合条件的院校则可视具体情况或并入其他院校,或降格,或撤销。如果能调整到400所的话,每所学校在校学生3000~5000名,则全国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学生120万~200万人,这就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
对于专科学校和其他类型的短期性大学,则可放手让地方和社会办,并可通过人才市场来调节。国家只要规定几条质量标准和设置的条件标准,根据这些标准任何地方和单位都可以办,以充分满足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满足青年求学的需要。这些学校的盛衰,不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全局。
这样,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就可以集中放到400所国家办的学校,同时在这400所大学中再着重抓好几十所重点大学,把它们办成高水平的科研型的大学,使它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中起重大的战略作用,成为培养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起主干和指导作用。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有几所或几十所这样的重点大学,例如,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这类研究性大学约有50多所;苏联800多所大学中有重点学校70所,其中高水平的不到10所。英国、法国、日本都有这样一批重点学校。我国也需要集中财力办好少数这样的重点大学。办好这种大学也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如果不放一头,1000多所高等学校都要由国家来抓,则势必要分散财力和人力,因而就没有重点。而没有重点,也就没有高质量、高水平。以上是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虑的,但仅仅是几点设想,要真正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还需要对上述提到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综合的研究。
[1]原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