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1(第2页)
2。解决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实行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社会需要各种水平的人才,单一的高等学校的类型不能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出现了新的学校类型,短期的、职业性的高等学校发展特别迅速。例如,日本的短期大学,1955年有264所,在校学生77885人,到1984年发展到536所,在校学生381873人;专修学校1976年是893所,在校学生131492人,到1984年发展到2936所,在校学生536545人。美国的社区学院自1960年至1970年10年间,在校学生从66万人猛增至250万人,增加了近3倍。到1980年秋,全美有社区学院1231所,在校学生达480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40%。短期大学和社区学院之所以这样受青年人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学制短、学费便宜、职业性强、适应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发展的趋势是:把长期高等教育和短期高等教育结合起来;把全日制学习和部分时间学习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范畴,重视成人的继续教育。也就是说,不仅高等学校有各种类型,而且高等学校内部的结构也实行多样化,使高等学校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
(二)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提高教育质量
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质量有所下降。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报告中指出:“从1950年以来,入学人数虽然提高了约400%,美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却只增加了60%……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规模越大,学校往往就越复杂,越官僚主义化,每个学生热情投身理智生活的机会就越少,师生之间的个人接触也就越少。”报告还指出:“为攻取学士学位而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只有一半获得了这一学位。”1962—1982年,毕业考试15门主修课测验中,学生有11门课的成绩下降。下降最严重的是那些需要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的学科。美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虽然已经超过了50%,但是,上大学这件事就带有某种社会强制性,不愿意学习而勉强就学的人数增加,他们对大学生活并没有兴趣,往往中途辍学。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中心的统计,美国中途辍学的大学生已经多达200万人,相当于在校学生总数的16。
多数国家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以后,教育资源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产生了教育发展与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近年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呼声四起的另一个原因。法国在《高等教育法》中强调:“法国政府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政府积极支持大学紧跟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势头,淘汰陈旧的课程,更新专业设置,调整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结构,促进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
苏联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苏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以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激增,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已经基本上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从数量转到质量。原高教部部长叶留金甚至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专家已经达到饱和程度。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于1972年7月18日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同月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和提高专家培养的质量的决议》。1987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又指出,有些方面的专门人才盲目地增长,同时培养质量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要求克服这种缺点。可见,无论从什么原因出发,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那么,有些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培养目标上,要求培养的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掌握他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要有探索精神、创造学问和文化的基本素质,摈弃狭隘的专业意识。
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的报告中提到,要扩大广博的文科教育,以确保课程内容不仅直接着眼于学科的知识,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它在“致学生”的一封信中强调:“我们非常珍视高等教育的广博性和综合性,因为我们深深关心大学对你们一生的职业——不仅仅是你们的第一个工作——的意义。”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我们还必须承认如下事实:我国的教育,过多地培养了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和创造性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同时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单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还必须重视自如地运用各种知识及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活用的能力。”
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宽的专业面,而且要求有较强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二,从课程结构、知识结构上加以改革。培养目标的改变必然要求课程的改革予以保证。因此,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都强调要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加强基础教育,拓宽知识面。
美国1984年的研究报告突出广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谁也不能明确地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力所需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练,而是给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在哈佛大学建校350周年纪念会上批评了被许多大学所效仿的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他说,这种核心课程只不过是课程的重新组合罢了,学生们应该从有条理、有目的和连贯性的基础核心课程中受益。贝纳特的发言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联邦政府要求加强文理基础教育,无论哪个专业的本科生都必须修满两年的文理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专业。
苏联在1987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强调要修改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加强文理渗透。文科的学生要学习一些理科的基础知识,如法律系和新闻系设数理逻辑;语文系的理论和应用语言专业设高等数学基础;经济系设数学和控制论方面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一般的统计学理论等;工科学生要学习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各类课程的比例大致是:基础课占全部课程的40%左右,专业基础课占25%~40%,专业课占20%~25%,政治理论课占8%。
第三,改进教学组织和方法,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美国的研究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3个重要条件,它们是:①学生投身学习;②严格要求;③评价和反馈。所谓学生投身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和努力。它说,大量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做出的努力越多,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安排得越紧,他们的成长就越快,收获就越大,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就越满意,他们的合格率就越高。有效学习的第二个重要条件是严格要求。特别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对所有课程和专业大学水平的学习和发展要求标准应该正式公之于众。当要求和标准都很明确,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积极主动予以实施时,学生的知识量就增加。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三个重要条件是正规而定期的评价和反馈。利用评价信息来更正努力的方向,这是有效学习的一种基本因素,也是学生投身学习的有力杠杆。
苏联这次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要改变过去大批的粗放式的教学为个别施教,以便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才能。通过课堂讨论、实践课、辩论会及生产和实际情境模拟、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实际设计等发展学生的分析性和创造性思维。为此,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独立安排学习,教师给予方法上的帮助和指导。为了加强个别施教,需减少教师平均负担的人数,提高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责任感,更严格和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便于个别施教,就要改变过去统一的教学计划的要求,让高等学校有使用教学计划的自主性。改革的新规定中,教学计划将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基础教育,约占全部教学总量的一半以上,将由苏联高教部统一制订;第2部分是专业教育,约占总量的30%~35%,由建立在重点院校的教学指导中心负责制订,同类院校派代表参加这个中心;第3部分是机动部分,约占总量的15%,由各个高等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参照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而制订。
十分有趣的是,美国和苏联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美国历来强调通才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自由教学的方法;而苏联一向强调专业教育,强调严格要求。可是现在两者都在向对方靠拢,美国强调严格要求,而苏联却在强调个别施教,同时又都十分强调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不能不说明,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四,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效益。正如美国的研究报告指出的:“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不过不能浪费。他们应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并以合理的成本实施他们的教学计划。不考虑成本只追求质量,就和不考虑可能获得的利润而只注意成本一样地不负责任。”提高高等教育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使用得当。苏联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就批评了苏联存在的这种缺点,指出:“在专业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严重缺点,大大降低了高等学校工作结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基本方针》要求改变培养和使用脱节的现象,他们采取的方式就是定向招生和实行预分配制度。
无须多言,上述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遇到的问题。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所指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恢复了高考制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学校从1978年的598所发展到1987年的1063所,在校学生从85。6万人发展到195。9万人。在这样高速度的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办学条件(教师和设备、教材)都跟不上,因此迫切需要调整。高等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阶段,降低质量无疑使它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然,我国一批历史悠久的老学校,特别是一批重点大学,近几年的质量是有提高的。但是,即使是这些学校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采取改革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过程,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需要调整,招生、分配制度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改进,这一切都是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紧密相关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国外高等教育改革时,不是可以受到一些启示吗?
[1]原载《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