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02(第2页)
这个问题和前一个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解决前一矛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升学或就业的矛盾,它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但是要解决好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两种准备,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苏联《苏维埃俄罗斯报》1983年9月12日刊登了苏联国民经济学院系主任、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鲁特克维奇的题为《劳动是成熟的鉴定书》[33]的文章,列举了1965—1980年八年制学校和十年制学校毕业生的出路的分布情况,如表11和表12所示。
表11八年制学校毕业生的分布情况
表12十年制学校毕业生的分布情况
从表11和表12可以看出,八年制学校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少,升入普通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在20世纪70年代一下子增加了,因而使得十年制的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的比重大大地增加,而升入高等学校的比重相对大为减少。这就不得不重新研究十年制中学的任务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的问题。
提供上述资料的作者指出:走上生活道路的青年中,约有14(全国约100万人)没有获得符合时代潮流的职业训练,而且对应当做的工作没有心理上的准备。这往往造成对劳动不感兴趣,对集体漠不关心的现象。他说:“现有教育制度已落后于生活,现在有必要对教育制度及其管理方法进行根本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使青年一代走向劳动生活时,不仅应当获得普通中等教育,还应当获得广泛专业的职业教育。
3。关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
这个问题是上述两个问题的另一种提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的问题。中等教育具有双重任务。它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新生,就要加强普通教育;它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就要加强职业教育。因此中等教育就由两种类型的学校来实施:一种是普通中学,另一种是职业技术学校。但是普通中学的毕业生并不能都上高等学校,因此,普通中学也必须进行职业教育。而职业学校在当前科技革命的形势下,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一种职业技能,而且应当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职业学校除了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重视普通教育。这就是列宁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来的,不要让儿童过早的职业化的思想。这个思想现在显得更为重要。现在看来,只有兼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统一的劳动学校。
今天,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更加要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同时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十月革命以后,打破了旧的双轨制,因为它是阶级歧视的表现,提出了实行统一劳动学校的口号。但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当时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可能只建立一种学校,必须建立多种形式的学校。例如除普通中学以外,就有工厂艺徒学校、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等,虽然这些多种形式的学校已经不是实行阶级歧视的双轨制,但仍然是不平等的教育,仍然没有解决建立统一的劳动学校的问题。苏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采取了业余教育的方式来满足劳动青年求学的要求。但是这种业余教育与全日制教育总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只有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这次教育改革重新提出加强普通中学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期望着将来能把这两种学校合二为一。
以上是苏联这次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自从1964年实行教育内容现代化以来,教材内容太深太难,分量太重,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消化不良”、留级现象严重等,引起了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不安,虽然20年来不断地修改教学大纲和教材,但由于学制太短,这个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这次改革决定把学制延长1年,有助于解决这个矛盾。
苏联这次教育改革将会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如果改革能够顺利地进行,它将对苏联社会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影响。
六、20世纪80年代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改革
1986年6月1日苏联《真理报》公布了苏共中央关于《我国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经过9个多月的全民讨论,1987年3月21日正式公布。这是继三年前颁布并已在执行的《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之后的又一个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至此,苏联对它的整个教育体系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意见。
(一)改革的背景
苏联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进行过多次改革和调整,但没有做根本的变动。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对专家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数量上的增长,60年代初,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还只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专家的需要的23,但到了70年代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已经完全满足了需要。例如,1966年工业部门中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一般干部任工程师职务的占20%,任技术员职务的占43%,任车间主任、副主任一级的占30%。而到20世纪70年代,任这类职务的一般工作人员已减少到10%左右。近几年来指望工程师、技术员的全部职务将由专家来担任。[34]
高校毕业生在数量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要求,从而高等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专家的质量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高校和中专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苏联高校和中专教育工作的各项质量指标有了改善。高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降低了高校学生的淘汰率。例如,高校学生总的毕业系数(当年毕业生人数和五年前入学人数的比例)1965年为68%,1970年为74%,1979年为80%;高校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干部配备方面有了改善,1965年每个大学生拥有7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场地,1970年为7。5平方米,而1979年则为8。5平方米;高校科研教学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从1965年的1∶19下降到1979年的1∶11;高校科研教学人员中的博士和副博士人数从1965年的33。1%上升到1979年的41%。[35]
但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工作仍然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文件的第一部分列举了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有些方面的专门人才盲目地增长,同时培养质量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这是粗放式发展办法在高等和中等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各主管部门和地方只从本位利益出发,致使同一专业的干部在许多所学校里分散地培养。
(2)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得过细,专业数量大大增长,这对一般学术和专业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
(3)一方面有一部分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另一方面存在不少无法保证毕业生具有高质量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的高等学校。
(4)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扩大教材的分量,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妨害了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不重视个别教学。
(5)许多学校与生产部门脱节,与科学院和专业部门科研机构的联系薄弱。
(6)工学院、农学院和经济学院的毕业生缺乏创造和使用新一代技术和工艺的准备,没有获得使用工艺过程的现代自动化手段、设计和科学实验以及指挥生产等方面的技能。医学院毕业生临床训练不足。
(7)专门人才的进修和再培养系统未能成为加速科技进步的有效杠杆。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没有充分发挥对干部进修和再培养系统进行教学法指导的职能。
(8)由于经费不足,高校的物质基础严重落后。
(9)专门人才使用不当,许多工程师去做技术员的工作,技术员职务的比例偏低。
苏联高等教育存在培养和使用脱节的严重问题。苏联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和中专毕业生没有在适当的岗位上工作,有的完全改了行,用非所学。造成这个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因素是各部门对人才需求的预测缺乏科学性和精确性,另一个因素是社会原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地区之间在工作条件、物质待遇等方面存在差距,不少毕业生由于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或分配的地区而不服从毕业分配。据统计,每年有7万名毕业生(其中10%是师范学院毕业生)不到分配地点报到。特别是冶金业、采矿业、石油开采业、农业方面的现象尤为严重。在地区方面,北方地区、远东地区、俄罗斯非黑土地区也是毕业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虽然近20年来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定向招生,实行物质上的优惠条件,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总之,这次教育改革着重要解决两大矛盾。一是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在数量达到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大学的培养质量。这也是时代的要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科技的进步,这是世界各国都在考虑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改革绝不只是苏联在搞,其他国家也在酝酿之中。二是培养与使用的矛盾,使学校和使用单位结合,按照企事业使用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而且使毕业生能够到国民经济所需要的部门去工作,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改革的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克服所列举的高等教育存在的缺点,这次改革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和要求。
1。首先是要使教育、生产和科学紧密的一体化
必须拟定标准法律基础并采取一整套措施以保证大力加强高校、企业、科学和文化机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在培养和使用干部方面的互相的利害关系和责任。这种关系要建立在合同义务的基础上。根据签订的合同,高校的任务是按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高质量地培养干部,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则负责对培养费用作部分的补偿,并为毕业生的合理使用创造条件。
《基本方针》指出,生产部门是培养干部的物质基地和天然的训练场所。所以提倡高校把一部分教学过程移到生产部门中去,建立包括分教研室、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实验场地在内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或教学中心。
高校和生产部门的一体化更利于高校和企业的干部的交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者参与人才的培养,教授和教员则参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进修和理论的充实提高工作。一体化还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的合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