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教育开辟了新纪元1(第3页)
(四)改革高等教育,使劳动人民受到高等教育
为了使工人和农民有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建立了特别的系——工人系,附设在高等学校里。在我国称它为工农速成中学。1918年和1919年许多学校开设了工人系。1920年1月17日颁布了建立工人系的命令。在沙皇俄国,工人和农民是不可能进入高等学校的,甚至于受中等教育也没有可能。革命后为了使他们也能进入高等学校,必须给他们创造文化补习的条件。工农速成中学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它在许多年内成为高等学校无产阶级化的主要途径。到1928年在工农速成中学学习的学生达到5。6663万人,到1932年达到33。9万人。工农速成中学的修业年限为3~4年,除了白天上课的工农速成中学以外,还有夜间上课的。在3~4年时间内为没有上过中学的工农补完中等教育的课程,然后进入大学本科学习。
1921年建立了红色教授学院,培养高等学院政治课的教师。
高等学校里废除革命前的学衔制度及其所享受的特权,以消除高等学校内部的等级差别,为高等学校教师规定了统一的称号。
在这一时期高等学校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建立了许多新的工学院、工程经济学院和其他高等学校,开设了沙俄时期没有的专业,如优质金属生产、矿产、铁路电气化、合成橡胶、木材化学等专业。
总之,这一时期苏联在教育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但由于缺乏经验,思想比较混乱,还没有能够真正建立起新的教育体系。
三、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调整
1920年末,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苏维埃人民很快地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1925年4月底召开了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任务。1930—1934年,又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都提出了培养干部的问题。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1930)通过了关于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议,要求儿童八岁入学,至少要读完小学四年;同时为所有11~15岁的超龄男女儿童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工矿地区实施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从1932—1933学年起开始把所有的中学改组为十年制中学。1934年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又提出在全国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文化需要的提高,使得初等教育很快得到普及,中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到1929—1930学年,有学生1350万名,到1938—1939学年,学生增加到2120万名。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的技术干部。但是由于20世纪20年代强调了学校以生产劳动为基础,采用了综合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法等一套错误的做法,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文化学习,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毕业生不能满足高一级学校培养干部的要求。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于是在联共(布)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对教育实现了全面的改革和整顿。联共(布)中央做出了一系列决定,发布了相应的指示来纠正20世纪20年代的错误,使教学质量得到根本的改善。
联共(布)在20世纪30年代发布的几个著名文件在苏联教育史上起着重大的作用。它成为苏联教育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教育科学的理论依据,这些文件如下。
(一)1931年9月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先肯定了苏维埃政权在实现党纲规定的教育任务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学校网得到了发展,旧学校得到了改造;中小学生的数目增加很快;学校的社会成分根本地改变了,工人和农民的孩子成了学校的重要成分,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已经普及苏联文化方面最落后的民族。《决定》指出,学校一切工作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原则上的改变。
可是,虽然有了这一切成绩,中央委员会认为,苏联学校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它提出的要求。学校存在的根本缺点在于:学校的教学没有给予充分的普通教育知识,培养完全通晓文字、很好掌握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数学、语文、地理等)的学生以升入中等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的任务没有解决好;学校的综合技术教育往往是形式的,并不能培养儿童成为理论和实践结合并掌握技术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决定》严厉批评脱离系统而牢固地掌握各门科学知识而谈综合技术教育是对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粗鲁的曲解。《决定》重申了列宁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指示,指出,综合技术教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应当使学生学到“各种科学的基础”,“把一切主要的生产部门在理论上、实践上”介绍给学生,实施“教学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来实行,即一切学生的生产劳动要服从学校与思想教育的目的。
《决定》批判《学校消亡论》和《设计教学法》,要求立即组织科学的研究工作对教学大纲进行研究,保证教学大纲包含系统的各科知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1932年1月1日即按照修正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1931年9月5日的《关于小学和中学的规定》是三十年代教育大整顿的开始,也是以后一系列改革的基础。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教给学生系统的各科知识。
(二)1932年8月2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作息制度的决定》
《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作息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肯定了根据《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的原则编制的新的教学大纲已大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但同时指出这些大纲还存在许多缺点:规定的教材分量过多,各科大纲之间配合得不够或者完全没有配合;有的大纲中存在着原则性的错误;各种社会科学课程的大纲历史观点不够;等等。
《决定》建议教育人民委员部须在1933年1月1日以前改订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以保证儿童能真正掌握巩固而有系统的各种科学的基本知识、关于事实的知识以及正确说话、作文、演算数学习题的技能。《决定》还为修订教学大纲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
《决定》认为,流行于当时学校中的“实验小组方法”使得在教学工作上没有专人负责,降低了教师的作用,忽视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应当予以纠正。同时明确指出:
(1)中小学校中教学工作组织的基本形式应当是分班上课,并应有严格规定的日程表和固定的学生;
(2)教师必须负责有系统和连贯地讲述他所教的科目,培养学生运用参考书和教科书进行独立作业的能力;
(3)施行对学生知识质量的评定,认为在学年终结时进行一次学业检查的考试是必要的;
(4)建议教育人民委员部迅速制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科教学法;
(5)加强学生的自觉纪律。
这个《决定》是继1931年9月5日决定以后又一个重要的文件。它确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校应该具有的教学秩序,这就进一步肃清了二十年代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教育的影响,使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新占据主要地位,它对后来苏联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至今苏联学校教学工作的组织遵循着这些原则。
(三)1936年7月4日《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的儿童学曲解的决定》
《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的儿童学曲解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批判了儿童学运用资产阶级的宿命论,把儿童的天赋归结于生理上和社会上的因素,从而把大多数工农子女列为“落后的”“有缺陷的”一类儿童而被送入特殊学校,使他们受不到正常的教育。《决定》斥责儿童学的虚伪性和反科学性,并建议停止儿童学者的有害的活动。这个决定对改善学校工作,提高教师威信,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几个决定可以看到,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整顿重点是整顿教学秩序,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以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提高学生的质量,保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当时学校所承担的任务的情况,在强调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列宁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也没有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把技术教育都集中到劳动课内进行。面这种劳动课并不能保证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的生产部门,只进行一些手工艺的教学,直到1937年3月4日教育人民委员部下令取消了劳动课,关闭了学校工场,至此,20世纪30年代的学校变成了单纯的知识学校。
同时在批判20世纪20年代的做法时过于绝对化,把它们都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没有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例如关于注重儿童兴趣,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等,致使以后的教学模式僵化。
(四)高等教育的调整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工农业技术改造的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已经有了新的技术。这时候,培养精通技术的干部人才问题,便具有了头等重要的意义。1935年5月斯大林在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大会上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这一切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