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向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美国对跨学科学习注意较早,20世纪50年代就鼓励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跨学科所授予学位的只有几千人,但到1980年达到近4万人。[10]日本则主张成立不受学部限制的有弹性的研究生院,课程多样化、弹性化。1988年10月,日本出现了综合研究科的研究生院。在筑波市的高能物理研究所、东京的统计数理研究所、爱知县的分子科学研究所、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生理学研究所、静冈县的国立遗传研究所、大阪的国立民族博物馆7个机构的基础上开设了数理科学、生物科学、文化科学3个研究科,从1989年4月开始招生。

(三)建立培养大学教师的研究生课程

日本在1968年出现了“准备担任学院教师的学位”,叫学艺学位(DoctorofArts,DA)。他们认为研究生院的博士课程通常是进行理论性研究论文的撰写,因而获得博士学位者作为本科课程的教师在资质上存在问题。DA课程是在修完硕士学位后,必须在研究生院进行三四年的课程学习、工作和教学实践。到1977年,教授DA课程的机构有25所大学,21个专业。美国在1984—1985年由国立教育研究所等提出的大学改革建议中,也强调了对培养大学教师的研究生院的改革。由此可见,这种DA课程可能还会进一步发展。

(四)建立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培养掌握尖端科学技术的人才,日本从1981年起就设想建立一所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次年,在东京工业大学内成立了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筹备委员会,经过两年多的积极筹备,于1990年6月在石川县金泽市正式成立了北陆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目前只设两个专业:信息科学研究科和材料科学研究科,专业下面各设10个讲座。在校生规模为硕士生500人、博士生222人。主要教师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学者。为扩大研究生的视野,学校设立了国际经济、国际专利和外语会话、作文等共同课程;为加强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校为每名研究生配备2名指导教师。研究生从事的研究工作有主题和副题之分,主题是按专业选定的课题,副题与所定专业相邻,是为扩大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选定的第二个研究课题。

从国外研究生教育近十多年来的改革可以看到,21世纪研究生教育将日趋多样化,学术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专业学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培养方式上,课程学习与独立研究两者有机结合,强调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重视跨学科的课程和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以上各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际出发,我认为研究生教育在面临21世纪的形势下,借鉴国外经验,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规范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当今世界培养研究生提倡多样化,提出规范化似乎不合时宜。但我认为,为了确保学位的质量,对学位课程和论文的要求应该有统一性。培养目标和要求可以有多样性、灵活性,但对同一类别的研究生的要求要有统一性。例如,对研究生的课程是否应该规范化,现在除政治理论课和外语有一定要求外,其他课程没有具体要求。同样是一个二级学科的专业,各校课程设置相去甚远,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导师不同,设置的课程也不同。据我所知,有的学校有的专业把本科生的专业理论课分成几大块,就变成学位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因此我认为,对研究生的课程要根据不同专业适当地规范化。

第二,要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当前国外,无论是对本科生还是对研究生都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作为一个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应该掌握人类全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要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等各个领域都有较深刻的理解。科学技术进步固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物质文明,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研究生不懂人类的文化遗产,只搞狭隘的专业技术也不可能造福人类。

第三,要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拓宽研究生的视野。研究生阶段时间不长,要开设许多课程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开设一些学术讲座,请该学科领域中最有研究、最有权威的学者讲学,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告诉研究生,让他们听到不同学派的理论见解,从而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使他们不至于埋头在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里。

第四,要鼓励研究生选择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学科一方面分化得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交叉综合,分化中也有交叉和综合。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创新往往在学科交叉点上,因此要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学位授权的专业应该调整,应该扩大专业面,允许跨专业招生。

第五,在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同时,要重视研究集体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拓宽专业面,也有利于跨学科研究。

第六,提倡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专业学位的建设。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近些年来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企业得到资金。研究生教育的内容,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容也在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要求变化。例如,IBM学位在美国近些年来内容变化很大,我国研究生教育今后要加重专业学位的比重。

[1]原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年第2期。

[2]符娟明、迟恩莲:《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7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郭玉贵:《美国和苏联学位制度的比较研究》,6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4][美]盖利·罗兹:《世界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演变》,李盛兵译,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3(2)。

[5][美]盖利·罗兹:《世界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演变》,李盛兵译,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3(2)。

[6][美]盖利·罗兹:《世界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演变》,李盛兵译,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3(2)。

[7][美]盖利·罗兹:《世界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演变》,李盛兵译,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3(2)。

[8][美]盖利·罗兹:《世界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演变》,李盛兵译,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3(2)。

[9]关正夫:《从国际比较的观点看日本研究生院的历史现状和改革动向》,陈武元译,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1(1)。

[10][美]盖利·罗兹:《世界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演变》,李盛兵译,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3(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