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1]

——在北京大学教学研讨会上的讲演

一、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

过去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针对普通教育,而对高等教育则缺乏研究。这是因为过去对教育科学研究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它只是研究一些具体的方法问题,似乎大学里教书不存在方法问题,只要有学问就可以当教授,就可以教书,就能培养出人才。近年来这种思想已经有所突破。

从高等教育来说,教育科学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问题,而且要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从宏观上来说,它要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高等教育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发展规模、结构层次,即所谓的发展战略。这个问题研究不好,就不能使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在我国就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微观上来讲,它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这些微观的问题与宏观的问题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虽然不要求人人去研究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但是如果一个教师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知道自己教的书与教育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联系,要成为一个好教师也是不可能的。

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一,是由于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过去高等教育的任务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传授现存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近几年来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因为知识总量的激增,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重要的是要发展能力。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叫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如何才能培养这些能力?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

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培养人才方面,高等教育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知识。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的地方,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这不是哪个人赋予它的使命,而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高等学校拥有一批有相当学识的学者、科学家,他们要发展自己的学科,要给学生以新的知识,就要进行科学研究。他们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支强大队伍,因而科学研究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那么,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使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成了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直接为社会服务。这是近几十年来突出的问题。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高等学校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西方学者的话来说,现代社会已发展到后工业社会,或叫信息社会,也就是说社会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劳动越来越智力化。社会不仅要求学校培养人才,而且要求他用所创造的知识直接为社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高等教育职能的这一重大变化也影响到人才培养问题及科学研究问题。

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要求我们把高等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第二,高等学校的教学也成为愈来愈突出的问题。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必须遵循它自身的规律。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一样有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社会经验越来越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不是那么高,如何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值得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是按计划发展的,我们不能采取西方的自然淘汰制,我们要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人才,这就有一个方法问题。现在也有人主张淘汰制,少数的淘汰是可以的,总不能大量淘汰。而且,淘汰制本身是不是培养人才的方法,也值得认真研究。

不仅智力因素对教学工作起作用,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和20世纪50年代的学生又有所不同,20世纪50年代起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到今天就不那么起作用了。现在起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些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正确动力?研究好这些问题是我们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只有对这些问题做了认真的研究,才能促使高等教育顺利发展。

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要研究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首先要研究什么叫高等教育。

对于什么叫高等教育,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凡是中学后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另一种认为只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才是高等教育,并不是所有中学后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由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对培养目标也就有不同的认识。我们避开这个问题不谈,这里只谈谈大学本科生阶段的培养目标问题。

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人们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大学本科生阶段主要是通才教育,或者叫博雅教育,主要是给学生打好成为专门人才的基础;另一种认为是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这两种理解就产生了两种教育模式,即所谓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前者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后者以苏联、德国为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采用的是美国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批判了通才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强调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近几年来我国实行了开放政策,就感到我们的专业设置太狭窄了。有人主张采用美国的通才教育。到底哪一种模式好呢?苏联和美国,它们都以自己的模式培养了大批人才,因此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教育模式好,哪一种不好。它们都是适合于本国的条件而存在的,都有各自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正如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所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这里的遗传是指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环境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苏联和美国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首先是由于两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美国是市场经济,美国高等教育从招生到毕业分配都不是由政府制订计划,而是面向劳动市场,毕业生自谋职业,由市场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性太强会造成就业困难。通才教育使毕业生有较大的适应性。美国的高等教育受英国博雅教育的影响也是较深的。

苏联是计划经济的国家,从招生到毕业生分配都是按国家计划进行。虽然这种计划不一定很科学,但总的来说,供求之间是由计划安排,毕业生去向明确,可以按照计划进行专业训练。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化,需要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通才教育不能满足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大力发展专业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苏联也越来越感到过去的高等教育太专太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要拓宽专业知识面,并开始对专业进行调整。但它最终培养的仍然是专门人才,仍然区别于美国的通才教育,不过基础加宽而已。既要加宽基础,又要培养专门人才,苏联高等学校的学习年限就不断延长。20世纪50年代一般为5年,现在则一般延长到5年半至6年。

美国的学制则始终保持在4年的时间内,而且学年很短,假期很长。相对来讲,美国大学教学总时数大约只有苏联的一半。

我国采取什么模式?可以设想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美国的模式,即本科生实行通才教育,专业教育放到研究生阶段进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本科毕业生怎么办?专业教育由谁来施行?企业单位有没有条件进行专业训练?另一种方案即现在苏联采用的模式,克服过去专业面过窄的弊端,把专业面适当放宽。

因此,是否可以同时实行两种模式,即工、农、医科实行专业教育的模式,而文理各科实行通才教育的模式。

确定培养目标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还与研究生制度,招生、就业制度有关系。我国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方针是什么?我觉得在建立学位制度时并没有研究透彻。研究生占大学生的比例有多大?现在是10%左右。如果研究生的比例很大,那么本科生的年限要缩短,本科生阶段主要进行通才教育,研究生阶段进行专业教育;若研究生的比例很小,则本科生阶段应该让学生受到完全的专业教育。

三、专业面的宽窄程度、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组织等问题

专业面和基础知识究竟要宽到什么程度?课程如何设置?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安排?这些问题是互相联系的,又都和培养目标密切相关。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先看看一些国外的情况。

1978年,哈佛大学曾制订一个新的公共基础课方案,它规定大学本科生4年的学习计划中以14的时间学习5个学术领域的公共基础课,包括:①文学和艺术领域;②历史领域;③社会和哲学分析领域;④外国语言和文化基础领域;⑤数学和科学领域。共设10门课程,学生从中选学七八门。他们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当然不是学习这些领域的全部知识内容,而是要学习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