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育的新主题(第3页)
1。重视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对德性生成的作用与意义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德育首要的和中心的问题。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情感交融,情感在德育过程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离不开积极情感的参与和支持,离不开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升华,离不开他们对思想道德存在意义的深切领悟。情感的培养不应被视为局部的、狭隘的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而应是学生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人的同情心、善良、怜悯、敏感性、友谊、义务感、责任感等情感力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只有在学生体验着这些道德情感进而达到高尚的情感激动时,道德概念才能变为道德信念。
2。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是形成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德育理论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基石。基于此,情感德育理论主张,学校德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出发点,通过情感陶冶、情感关怀、情感体验等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没有情感体验相伴随的规范认识是一种僵化的教条,无法实现其对行为的导向功能。没有情感驱动的规范行为是机械被动的盲目行为或虚假行为,失去了道德的本真面目。道德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靠价值体验调控的自主活动,情感需要是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情感体验或信念是克服内心冲突、产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
3。营造益于道德情感发展的“情感场”
“情感场”是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所需要的和谐、融洽、充满关爱的、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移情的、对学生道德情感有陶冶作用的心理氛围、情境与环境。道德情感并非凭空而生,其发生、发展离不开具体的情感环境。学生交往中的关系、心理氛围、交往的场景、空间环境、环境中的事件等都是使他们产生道德情感的诱因,良好的“情感场”有助于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因此,情感德育主张要给学生提供、设置有益于道德情感发展的情感场,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其中孕育、发生与发展。
4。开发利用道德情感教育资源
道德情感教育需要相应的资源。道德情感资源是满足道德情感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因素,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这些事例往往包含着真实的道德关系,蕴含道德情感因素,真实、可信,是最具感染力的道德情感教育资源。一类是文本材料。特别是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资源,既包含显性的道德情感教育素材,如饱含**的语言文字或直观的图片等形象材料,使学生能明确直接地感受到道德情感;也包含隐性的道德情感教育素材,这些素材隐含在显性教育素材之中。一类是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实践。学生在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道德情感,他们对这些道德情感的体验更真实、更深刻,对他们的品德影响也更大。
[案例1-3]
爱,鼓起成功的风帆
某小学二年级的一位学生有偷东西的坏习惯,有一次他又偷了隔壁班级书柜里的书。班主任胡老师决定对这件事特殊处理,于是她特意把该生单独请过来,送给他两本书,语重心长地说:“听说你爱看书,老师很高兴,特意送你两本书,希望你从书中明白道理。”后来,这个聪明的男孩喜爱上了阅读,坏事也离他越来越远了。一次该生向胡老师坦白了偷书的事,胡老师避开了“偷”字说:“你借了书要向人家说明,老师带你去还书!”慢慢地,该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资料来源:唐汉卫,张茂聪。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9。
五、文化德育
(一)文化德育的提出背景
道德教育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化始终是型构人类价值理性的强大力量。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以文化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二)文化德育的基本思想
1。文化德育研究促使道德教育回归文化的根性
文化德育研究主要是将德育置于整体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分析探索。有学者指出,德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的形态。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德育,有学者指出,德育体现着文化所具有的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之义,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本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德育内容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德育效果的彰显在于文化方法的正确运用。如果说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类追求自觉、自由活动的内在精神和过程,那么德育是这种追求过程的具体体现。
正因为如此,文化德育研究把德育提升到了文化层面,试图通过文化来准确地把握德育的内涵。概括地说,文化德育研究所关注的领域有传统文化及其德育意义的研究,现代文化中的文化多元、文化冲突及其对德育影响的研究,信息时代的媒体文化、消费文化、网络文化等对于学校德育所提出的挑战的研究,等等。文化德育研究使道德教育回归了文化的根性,这对于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发掘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性
有学者指出,从文化的角度讲,德育要走出困境,以下三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要努力强化德育工作者的文化意识,由此提高对德育这一文化现象的能动认识,自觉加强对文化德育内涵的把握和研究,自觉强化对文化德育底蕴的理解和追求,自觉运用文化德育方法开展德育活动。二要努力优化德育的文化环境。三要提高德育自身的文化品位。德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而人生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讲即是一种文化境界。人生境界的提升必然也是道德水平的提高。
3。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交流和交锋,同样对学校德育价值产生深刻的影响
它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德育价值主体认知的深化和德育内容的丰富、手段的更新、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使学校德育价值面对学生道德价值的多元化取向,还使学校德育价值直面西方文化“话语霸权”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有学者强调,应树立正确的全球意识、民族意识、进取意识,以彰显学校德育价值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创新性;注重全球意识的养成,使学校德育价值更具时代性;弘扬理性的民族意识,使学校德育价值更具民族性;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使学校德育价值更具创新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德育?
2。德育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是如何表现的?
3。德育的目标有哪些?
4。德育包括哪些内容?
5。新时期德育的新主题有哪些?
[1]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