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2页)
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社会宏观环境决定学校德育的方式和规模。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价值体系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挑战使学校德育发现与发展了学生道德判断力。经济以及政治民主要求的发展产生义务教育制度,如果没有义务教育制度,普及性的学校德育就不可能产生。所以,学校德育无论质还是量均受到所在的社会宏观环境和文化制约。另外社会环境的中观和微观方面也对学校德育起一定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如社区富裕程度影响了不同地区德育开展条件,大众传媒等给一些具体学校的德育活动提出必须解决的课题。所以说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起决定作用。
2。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参与功能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参与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表现为政府对学校德育的领导。如我国有统一的学校德育目标、政策、课程、教科书、参考书,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社会环境不仅在学校德育的显性方面起参与作用,而且也对学校德育的潜在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在课程组织、师生角色、学校及课堂的权力结构等诸多方面,一定社会的宏观、中观、微观文化都有所参与。
3。社会环境补充学校德育的不足
学校德育实践告诉我们,在内容上学校德育总是落后于社会现实,社会环境中无论是整个社会文化、社会风气,还是某一社区、大众传媒,都对学校德育的效果起强化或弱化的作用,及时对学校德育内容和结果进行修正。另外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使学校德育的空间、内容、活动向社会延伸,而且社会、社区等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一个新途径。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成为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有机部分,是学校德育强化的手段之一,从而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
三、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社会环境优化的原则
1。政治性原则
学校德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成为“四有”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对社会环境的优化必须坚持政治性原则,发挥政治方向的导向功能。坚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保证环境优化的前提。因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充分调动积极性,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2。层次性原则
社会环境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各种影响因素自成系统而且相互作用,各种因素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思想状况的差异性。同时人的道德品质是由低向高发展的,呈现出发展的层次性。另外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思想状况因不同年级受教育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所以在社会环境优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这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坚持层次性原则,是为了保证在社会环境优化时能从实际出发,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防止片面性。
3。整体性原则
学校德育是一个整体且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积极的影响因素与消极的影响因素相互交错,致使人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态势。因此,优化社会环境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整体性原则的核心内容。
(二)社会环境优化的策略
1。政治环境的优化
政治环境的优化需要从政治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在我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国情和实际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学校德育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在当前优化政治环境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和完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建设,使之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相适应,解决制度的道德合理性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只有加强社会制度的德性建设,使社会制度体现公平、正义,学校德育才能更有效地开展。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党的优良传统,用党风良好状况的引领作用为学校德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类现代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在集新闻性、商业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时代突出教育性,为学校德育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打击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弘扬正气,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效果,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增强民众的公德意识。
2。经济环境的优化
当前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着重从如下方面着手:
(1)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既是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经济环境的优化只有靠法律来调节和干预,才能保持有序的经济环境,保证社会公众利益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合理满足,为学校德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存带来了多种利益群体,但新的激励机制和调节机制未最后形成,使得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摩擦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冲击了人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人的经济活动,从思想和道德上为经济环境营造必要的舆论氛围。
3。文化环境的优化
社会发展告诉我们,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要不断优化文化环境,增强文化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应着重从如下方面进行文化环境优化:
(1)强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德育的影响。社会主流文化对学校德育发展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并影响其过程和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真正实现主流文化引领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的社会责任,用先进文化规范和引导大众文化,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引导和推动大众文化向高层次发展,以此引导社会成员正确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学校德育的方向与实效性。
(2)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因素。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已经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尚习俗、审美价值等方面,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以人为本”“重义轻利”“孝文化”等在今天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因素,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3)善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因此,要与时俱进地选择、吸收和同化不同系统的优秀文化成果,使我国的文化得到创新并丰富文化内涵,构建现代新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引导发展、振奋精神、增进交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