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育的新主题(第2页)
“许多电话根本不能用,有的连电话线都被扯断了。”
“简直丢人,要是外地人来咱这儿,打电话碰到这种情况,那对我们这地方和这里的人会是什么印象?”
“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就要首先从这些小事做起,注意环境建设,每个人都要有公德意识,要讲公德。”
……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良好德性,不能仅依靠课堂教育,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亲身体验,接受道德教育。用学生自身的能源“照亮”他们自己。
资料来源:唐汉卫,张茂聪。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5。
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德育观念、德育目标等均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主体性德育
(一)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断凸显。在道德教育领域,也相应地出现了尊重学生道德判断权利,将学生作为真正道德主体的发展趋势。主体德育理论是指生成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主体性德育体现为道德与主体的不可分性,没有主体就没有道德,如果主体不服从道德、不信服道德,也就没有了道德。
首先,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是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要求的不是那种一味顺从、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奴隶式人格,而是要求有开拓和创新精神、有自主性意识和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社会改革的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信息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现实社会的基本状况。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企业要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的实体,这就是催生和培育人的主体性的现实土壤。社会信息化、价值观多元化意味着过去那种由权威人士或机构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可决定取舍、达成共识的所谓理想越来越不可能,多元价值共存将逐渐成为所有社会领域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样的社会图景下,以往的教会听话、教会顺从的教育已不合时宜,德育再不能像过去一样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而否定其他价值,不能再把一些固定不变的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取而代之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并做出自己的选择。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主体性德育应运而生。
其次,主体性德育也是应教育领域内消除传统的教育观念、做法的呼声而提出的。传统教育鼓励学生的服从而不是创造,传统教育认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知识和技能系统,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向学生传授这套固定的道德规则,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记住这些规则并依这些规则行事。从本质上看,这种道德教育的目的与评价标准是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唯唯诺诺、师云亦云。成人、家长、老师总是力图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做的,什么是不应做的,以学生是否执行了这些所讲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善恶、好坏,并施以奖励或惩罚措施。这种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扼杀了学生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精神。不消除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现代社会建设者的使命,主体性德育正是由此而生。
(二)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想
1。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性德育理论的旨归
多元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理性选择。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训导,是对话而不是灌输。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德育理论认为,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只有通过主体性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独立人格。
2。主体性德育着力培养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信念
德育过程的特点由德育的目标决定。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有学者认为,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主体,都是具有主体性和潜在主体性的人,其中,受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对立统一的。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同性质的主体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建构的方式也不同。主体性教学建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学生的主体性。
3。主体性德育强调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教会学生选择
今天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时代,从社会经济、文化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不再是绝对一致的,人们的生活由原来的等待着别人告诉我如何做、应当如何生活,变成了我来选择、我来决定如何生活和行动。社会的发展给人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可供选择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给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会选择,是学生在现时代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主体性德育就是强调指导学生怎么选择,给学生提供切实的选择机会、选择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在亲自选择的过程中学会选择。这是对学生自主、自觉、自由之主体性本质的认可,是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就实践过程而言,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也有学者提出,主体性德育理论虽然有其意义,但也有缺陷,因为它未能走出个性主义的窠臼,把学生看成了个体,忽略了“共识”“主体间性”的本体论意义。所以,在主体性德育理论之后,德育理论研究又出现了一个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的趋势,主体间性、交往理性、商谈伦理由此得到了更多德育理论研究者的青睐。
[案例1-2]
玻璃门的启示
在一所小学里,学生们很顽皮,经常把图书馆的门踢破。校方将木门换成了铁门,可仍无济于事,过不了多久,铁门还是被踢破。为此,校方很头疼。后来,学校来了个新校长,他得悉后,下令将破铁门换成崭新的玻璃门。大家很费解,认为这个校长脑子糊涂了。可奇怪的是,玻璃门再没有被踢破过。有人去问校长,校长笑笑说:“装铁门就意味着对学生们说,‘看你们还能不能踢破?’充满了挑战的味道。而装玻璃门则意味着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爱护这道门。将信任放在他们面前,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还会不会踢?”
资料来源:秦选强。玻璃门的启示。天津教育,2004(10)。
四、情感德育
(一)情感德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情感德育主张学校德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出发点,通过情感陶冶、情感关怀、情感体验等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通过体验把道德教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落实到人的行为中。
首先,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关注道德情感不仅可使道德教育更具感染力,让道德理念深入人心,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动力机制,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德育要有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将情感因素置于道德教育的中心地位。情感以其特有的内在性支持道德教育,也意味着将情感渗透于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其次,现实的德育实践常常忽视情感的作用,没有对情感的品质、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激发,忽略了情感的德育内化能力,没有或缺乏真情实感的言语和行为,把德育仅仅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没有融入个体的生命情感,德育理论缺乏情感内涵和情感陶冶功能,导致德育生命力的萎缩和德育育人功能的低效。情感与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本真意义上情感具有生命价值,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境界。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和表达。若没有情感的参与,道德就无法完整地表现,无法发挥其真正功能。道德转化为人的德性的过程不同于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它必须要有情感上的认同与接纳,否则道德是不会真正内化为个人品德的。因此德育应重视培养人的优美的、良好的情感和情操,努力使人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
(二)情感德育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