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如果你赞同为陌生人偷药)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茨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

(5)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吗?

(6)海因茨偷药是犯法的,那样做在道德上错了吗?为什么错了或者没错?

(7)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什么情况都该如此?

资料来源: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4~215。

对于这种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提供不同的做出判断的理由。通过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研究,柯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习俗前的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儿童已经能够区分文化中的规矩和好坏,懂得是非的名称。对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的判断的基础是行为产生的具体后果,而不是人们习俗上的一般标准。这一水平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以惩罚和顺从为定向。避免惩罚,无条件服从权威就是好的。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往往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意图或具体的环境做出判断。

阶段(2)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所谓正确、好的行为就是那些可以用来满足一个人的需要,有时也可以满足别人需要的行为。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上的交易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

2。习俗的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不管后果怎样,凡是按照家庭、集团或国家需要行事的就是好的。这一水平也分两个阶段。

阶段(3)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使自己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倾向于权威、固定的法规和维持社会秩序。尊重权威、维持既定的社会秩序等就是道德的行为。

3。习俗后自主的或有原则的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儿童努力摆脱集体和个人的权威来考虑价值,着重根据个人的选择自愿采取标准。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能意识到个人的价值和意见是相结合的,有些个人的权利是重要的,不能侵犯的。既强调遵守法律,也强调法律是社会一致协商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人们感到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法律。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根据良心做出的道德决定就是正确的。所谓根据良心的决定就是自主选择出来的,具有全面性、普遍性、融贯性的伦理原则的道德判断。这些原则包括普遍的公平原则、人权平等原则、尊重个人人格尊严的原则等。

柯尔伯格根据上述实验研究的结果指出,儿童这一道德发展的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的阶段是有一定顺序的,即个人是通过这些阶段而达到道德上的成熟,发展的时间可早可迟,但是这个顺序是不变的。

(2)道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主体和社会道德情境的相互作用。

(3)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所遇到的道德问题是他现阶段的道德思维所不容易回答的,而且要求他做出比现阶段更高的反应,那么,其道德思维就很可能从现阶段过渡到更高一级的阶段。

(4)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每一个道德阶段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理智发展阶段。

(5)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个体道德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同。这些不同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研究证明,社会环境和教育虽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却可以加速或延缓这种发展。

(三)道德发展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1。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既不是让儿童无条件地服从社会的道德规则,也不是使儿童内在的道德自然展开,而是促进儿童的道德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里的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纵向的发展,即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一个是横向的发展,即道德达到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代表了一种普遍性的道德水平,某一阶段的儿童应该能够把此阶段的道德思维、道德推理应用于各种道德情境,解决各种道德问题。所以,具体来说,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逐步培养、提高儿童在面临道德问题时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2。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

柯尔伯格指出,为使学校道德教育富有成效,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教师必须既是一个“道德哲学家”,又是一个“道德心理学家”。②教师必须在儿童内心激起对有问题的道德情境真正道德上的冲突和分歧,儿童认识上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向儿童提供所谓的“正确答案”,因而不能有效地引起儿童道德阶段的变化。③要向儿童揭示比他现有水平高一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只有当成人的道德说理高于儿童一个阶段,才会被儿童同化到他的思维中去。低于儿童理解水平的说理容易被儿童拒绝,而高于两个阶段的道德说理不能为儿童所理解。所以,柯尔伯格指出,发展性道德教育的第一个心理学原则是,儿童只能同化那些在发展的意义上适合他们自身水平的道德说理。

3。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柯尔伯格指出,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道德教育的目的决定了“不能用灌输的方法来达到促进道德发展的目的”。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儿童就那些在道德上进退两难的问题进行讨论。因为,在讨论中,不同道德水平的儿童就道德问题各抒己见,就会引起儿童道德上的分歧和冲突,通过各种观点的交流和比较,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在谈到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时,柯尔伯格指出,学校里的正式课程固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的教授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的“隐蔽性课程”——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因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