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德育内涵与德育功能(第2页)
(1)德育在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与个体身心结构的成熟度有关。但道德认知并非自然生成,而是与教育活动直接关联:学校德育向个体系统地传授社会道德价值观念、道德理论知识,促使其理解与掌握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而形成个体对他人和自己道德行为善恶认识的准则和道德观。也就是说,学校德育在认知层面上,使学生“知”德。
(2)德育在个体道德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引导、调控的作用。德育在向个体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促进个体形成某种道德情感。在德育实践中借助于真实的道德情境,把抽象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具体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其道德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学校德育在情感层面上,使学生“好”德。
(3)德育在个体道德意志发展中的作用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学校德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提高他们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4)德育在个体道德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道德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上,从个体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道德行为是评价道德品质形成的标准。在当代德育的生活论转向中,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培养有道德的人,引导个体过上有道德的生活成为人们关注道德行为的一个焦点。学校德育在行为层面上,要使学生“行”德。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一个完整的道德品质结构,是个体品德养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德育在个体品德形成方面必须要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养成、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行为的引导,使知、情、意、行四方面相互联系、彼此促进,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形成美好品德。
2。影响个体智力发展
德育的智力发展功能即德育对个体智力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个体智力的发展与道德品质之间有着重要关联。智力的发展有利于个体的道德学习,“智”是“德”的基础;道德品质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德”是“智”的向导。
(1)德育影响着智力发展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发展不仅受制于智力因素,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德育活动来完成。学校德育对个体良好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社会理想、勤奋刻苦的态度等的养成起重要作用。
(2)德育为认知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旨在促进和谐、健康的人际氛围的建立。德育通过一定道德价值规范的传授,形成个体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个体之间的协调一致,避免或减少各种价值冲突,从而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德育通过形成个体的道德人格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德育通过培养个体尊重、信任、关心、正义、宽容和仁慈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个体身处其中的环境氛围发生作用,进而构建一个和谐、自由、有序的学习环境。
(3)德育引导着智力发展的方向
智力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智力使用的社会效果。危害社会秩序、阻碍社会发展是道德所不容许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会做危害社会发展的事情。道德要求个体要“做一个好人”,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个“好人”,一个道德自律的人。通过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走上正确的道路。
3。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根植于德育活动的超越性本质。道德及其教育首先实现的是其生命价值,以及各种物质利益价值,之后随着人类进化、物质丰富、精神的提升,对于道德的需要逐渐从以生命价值、物质利益为主升华为以精神价值为主。在德育活动中“个体享用性”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时践行道德。德育的享用功能也根植于德育活动的自由性特质。在德育活动中,个体超越于各种外在束缚,在内心世界达到一种道德自由的境界,从而在内心世界中感受到一种愉悦。
(1)德育可以满足个体精神发展的需要
人是一种双重生命的存在,兼具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双重属性,其中精神生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特征。个人精神生命的发展是德育活动的重要旨趣,而德育也正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使之完善并提升。
对个体而言,德育通过发展个体的道德品质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这种品德高尚的人不仅仅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关注自身精神层面的满足。德育活动可以促使个体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实现道德上的超越,达到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
(2)高尚的道德行为能使人感到快乐
个体高尚的道德行为能够给自己带来直接的享受,即助人为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个体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感。德育通过教人与人为善,培养个体的高尚道德行为,使个体收获道德快感,从而发挥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3)优良的德性可以让人享受美好生活
真正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美德之上的,拥有美德的人才可能获得幸福生活。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品德卓越的人。只有不断发展个体自身的德性,个体才能体认与享用世界之美好生活。
(三)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活动对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德育分别对社会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发生作用进而产生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政治功能
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指德育活动对一定社会政治系统的影响和作用,通过传播特定(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来引导一定的政治行动,实现一种特定政治关系的再生产,从而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1)政治(阶级)关系再生产
首先,通过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实现一种政治角色的认同。学校德育活动可以使个体认识到他所从属的阶级、阶层,形成一定阶级、阶层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达到一种对自己政治角色的认同,并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从事政治活动,从而实现一种政治关系的再生产。
其次,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培养政治的接班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政治接班人,使其执行统治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为统治阶级(阶层)服务。在现代学校,尽管学校德育课程包括“政治课”“公民课”“品德课”“法律课”等,但这些课程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支配。
最后,通过树立一种宽容的道德观念,实现不同阶级的政治融合。由于阶级(阶层)利益的不一致,不同的阶级(阶层)在政治上会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政治观念与立场的不一致更加突出,社会离散性加大。德育活动倡导一种道德宽容意识,有利于不同利益群体的融合,实现社会的整合,从而在政治上实现统一和稳定。
(2)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传播
首先,学校德育对政治意识的生产、传播、再生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治理论的学习是政治意识观念形成的基础,政治意识观念的传播也依赖于政治理论的学习。任何德育活动都不回避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把执政者的政治观念、政治信念灌输到社会中每个人的思想中。
其次,德育还具有发展政治理论的作用。个体通过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能够不断地认识到政治理论发展的必要性,发展和丰富已有的政治理论,使政治理论不断走向科学化。
最后,德育对政治意识观念的传播功能还表现在对政治舆论的引导。政治舆论与政治理论不同,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需要德育为之提供一种价值引导,使之走向正确的方向。
(3)对社会政治行动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