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校德育组织管理(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在思想认识上:一些领导和教师存在重“智”轻“德”思想,片面认为:德育工作是德育部门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有教师错误地认为:进行德育教育要花时间和分散教学精力。

2。在德育工作上:存在学校德育目标抽象化;德育内容空洞化,远离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错位;德育方法单一化、陈旧化、想象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缺乏灵活性、生活化;德育途径和手段形式化,单一、机械、照搬。

3。学校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没有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德育部门唱“独角戏”,学校各部门与德育部门工作不协调,使德育工作的效率不高、实效性差。

4。在德育管理上:一是管理不到位;二是把德育程序化,形成“例行公事”的德育,而不是做“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一)实施“三维一体”德育工作体系,构建全员德育教育模式

为了改变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了过去抓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大胆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维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和“四点一线,双轨并行”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德育的工作格局。

1。“三维”是指“学校领导成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一体”,即融为一个整体。“三维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即:学校领导成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形成一个整体抓德育,形成“全员育人”的管理目标责任体系。

“三维一体”的德育模式使全体教师人人都成为育人的主体、管理的主人。无论领导还是教师,“人人都既是德育的管理者,又是德育工作的执行者、实践者”,从而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2。“四点一线,双轨并行”。

“四点”,即: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德育教育执行线(简称“执行线”)和政教处、学生会、班干部、学生组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线(简称“自治线”)。

“双线”,即:执行线和自治线。“双线”同属于政教处领导,同时运行:执行线的职能是贯彻执行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德育常规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德育教育活动,实施教书育人。自治线是在政教处的指导下,由学生会组织学生会干部和班干部具体负责对卫生扫除与保持、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升旗和集会、全校性活动、各班学生到校情况、纪律、学习及规范教育、板报宣传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各班和学生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督查,并督促整改。协助、配合学校落实德育常规和进行规范养成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进完善和自我管理。

“双轨并行”,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实现了德育教育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密切配合,形成了和谐德育,使教育管理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推行“四制”

1。实施班主任负责制。

2。实施副班主任协作制。每个班设置一个副班主任工作岗位,明确职责要求,实施竞聘上岗。坚持定期考核,这样既有利于强化班级管理,又能壮大德育骨干队伍,有效培养班主任后备力量,而且减轻了班主任工作负担。

3。实施德育导师制。任课教师(与学生自愿组合)各自“承包”若干名学生,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为这些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学生认可的德育导师,做学生的“学习引路人”和“心理临床医生”,对帮助他们摆脱学科学困、矫正行为偏差和恢复心理信心有明显效果。

4。实施“学科渗透德育”制。落实备课“三渗透”,即:一是“目标渗透”;二是“内容渗透”;三是“方法渗透”。上课“四渗透”:一是“师表渗透”;二是“语言渗透”,教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甚至一生的影响;三是“教态渗透”,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期望的目光、每一个甜蜜的微笑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以鼓励。四是“内容渗透”。

(三)坚持“四抓”

1。抓德育观念更新。我校树立了“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和“抓德育就是抓质量、抓安全”的观念。落实了德育观念“四个转变”:一是变管理为“引导”;二是变规章为“常规”;三是变“说”为“做”;四是变“虚”为“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抓德育载体创新。校园内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项项活动是德育载体。我校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1)让德育走进生活——实施规范教育

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的源头。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育的源泉。德育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现代的教育越来越开放,“德育已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学生灌输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思想价值观念。”丰富的校内德育活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动力。

例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在相当部分孩子的行为不规范,学习习惯差,学校、老师和家长都难管理。为此,我们开展了“植精神,养习惯,塑人格”的规范养成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勤学习、严训练和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当主人、怎样接待客人,见了长辈、老师要问好,饭前便后要洗手,以及学习常规等行为规范实践体验和展示,逐步养成良好的规范习惯。

我们在抓规范养成教育中,通过实施“三步走”策略,实现了“初一要我做,初二我要做,初三我会做”和“学习知行、训练导行,规范植根、体验树魂”的道德升华。

“三步走”规范教育策略,用一周时间“拉”,1~2个月时间“牵”、1~2个月时间“扶”,虽然“拉”得累,“牵”得苦,“扶”得也不轻松,但却用不到一学期的时间争取到了以后两年半的“轻松”,教师们都感觉值得。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由“拉”“牵”“扶”“引”到“放”的过渡;实现了由“要我做”、到“我要做”,再到“我会做”的转化;实现了由“植根”到“树魂”质的升华。这样,学生上了初二、初三之后,教师基本上可以不愁课堂纪律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了,这就使师生有时间和精力抓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就是我校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上升的原因所在,也是我校教学质量年年实现突破的秘密所在。

(2)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实施“孝敬教育”“感恩教育”

针对现在的许多孩子由于家长过分溺爱,成了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对人不感恩,对物不爱惜,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关心他人,导致许多家庭最基础、最重要的“孝敬长辈”的道德规范都严重缺失等现状,我们开展了“走进学生心灵——孝敬教育”系列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在家中做到,为父母长辈尽一份孝心:为父母长辈沏一壶茶、削一盘水果、送一条毛巾、盛一次饭,为父母端一次洗脚水、捶一次背,洗一次自己的衣服,整理一次房间,买一趟菜,做一回厨房和卫生间的清洁工作,上学时向父母说一声“再见”,每天放学回家后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了”;在父母生日时为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唱一首生日歌,自制贺卡、合影留念等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之心;每周向父母介绍一件发生在学校或身边的有意义的事;与父母推心置腹地交流一次。

在学校,要求政教处每学期组织一次以“孝敬教育”为主题的橱窗展示,组织一次关于母爱(或父爱)的征文比赛;要求各班办一期以孝敬为主题的黑板报,开展一次以孝敬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要求学生学习一首献给父母的歌,朗诵一首歌颂母爱(或父爱)的诗,收集一句孝敬格言,讲一个孝敬故事,阅读一篇赞美母爱(或父爱)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让教育活动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尊重老师、不接受老师教导,老师难当等现象,我们开展了“浓浓恩师情,款款学子心——谢师恩”系列活动。

学校把每学期开校的第一周确定为“拜师周”,每学期的第二学月和最后一学月为“敬师月”,每学期的最后一天为“谢师日”。

通过指导学生讲学生尊师和老师爱生的动人故事,讲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唱歌颂教师的歌曲;引导学生观察老师为了教好同学们每天忙碌、操劳地工作,观察老师们的头发和额头上过早布满的皱纹,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仰、热爱之情,营造尊师氛围。同时,学校开展了谢师恩主题班队活动和争创尊师模范生及示范班活动;各班设置尊师台,开展每天为老师敬上一杯水、送上一句感恩的话、完成老师交办的事等系列活动。

通过营造浓厚的尊师爱师氛围,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过去不理解老师和后进的学生也在活动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们领悟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和纯真爱心。他们变了:自发给老师写感谢信、制生(节)日贺卡,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学会了感恩。感师恩、感父母恩、感社会主义大家庭之恩,把对老师、对父母、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化作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他们学习更自觉、更刻苦了,进步更大了……

3。抓德育常规创新。德育常规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没有基石的德育就像“无根豆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德育常规工作的落实,总结出“抠细节,重配合,抓落实,勤小结,广借鉴,常改进”常抓常新管理模式。

如:佩戴学生证这样一件事虽小,但对养成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培养爱校情感和保护学生安全意义重大。因此,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天天坚持佩戴,而且对佩戴的位置、佩戴的规范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坚持进行督查指导和每周公布评比结果,使我校学生的学生证佩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以规范佩戴学生证为荣,以是一名高升学子为荣,学校丰厚的底蕴让每一位学子以自己是一名“高升人”而自豪。

又如:规范养成教育。我们坚持从学生课桌上的书本摆放、学生上下楼梯、升旗活动等每件事的每一个细节抓起,政教处、教导处、后勤处等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要求,指导学生会坚持每天一小评,每周在校会上公布各班本周规范养成教育考核扣分结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使学生养成了规范的行为习惯。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培养性格开朗,言行规范,有爱心,知感恩,有志向,勤学习,善创造的现代中学生”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为主,坚持德育工作“七有”:培养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训练有内容,过程有督导,考评有方案,结果有奖惩,奖惩有依据。

4。抓德育表彰常态优化,增强磁吸力。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开展争当“高升娇子”“优秀学生会干部”“尊师星”“爱校模范星”“学习星”“自强星”“宽容星”“卫生模范星”“礼仪星”“孝敬星”等的评选活动,均是经过了“学生自荐—同学互荐—老师推荐—审核小组审核”四道程序严格按标准筛选评出。从而让学生们有明确的学习榜样、追赶目标和奋斗方向,增强了表彰的吸引力。

在评选星级学生活动中,我们把星级学生评选标准印发全校,通过开展全校集中学、分班学、小组学、学生个人自学,让标准深入人心,植根于学生灵魂,学生比照标准不断修正完善,实现德育效益最优化。

资料来源:贺雄飞。高升学校优化德育工作管理案例。zjy。ReadNe?NewsID=24510。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