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育方法(第1页)
第三节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联系德育主体和德育活动的中介,在德育活动中居于枢纽环节,不仅是德育目标的依托,而且是形成德育活动具体形态的基本工具。德育方法问题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因此,明确德育方法是道德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本节在对德育方法进行一般概述的基础上,介绍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以及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一、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的含义
方法是“达到某种认识或实践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其实质是“以现实之道为依据,又规范现实本身”,是根据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来干预其当下发展状态的一种艺术。“方法”也就是“程序”“道路”“路径”,其作用是为人们从事某一活动、处理某一事情提供一种思路、规则和导引。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我国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可以分成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和修养指导法几大类。这几类方法中既包括基于教师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也包括基于学生自身采用的方法,同时也考虑到了师生互动的方式。
(二)德育方法的特点
1。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较为特殊
德育心理学指出,一个道德概念的内化一般经过认识发展的三种水平:一是具体的道德概念水平,道德概念与具体的道德行为、道德形象结合在一起;二是知识性道德概念水平,道德概念、理论、规范等作为知识而未内化为学习主体的内心观念的形式掌握;三是内在性道德观念水平,对道德问题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成为个体道德评价的依据和道德行为的准则。由此可知,对于道德教育而言,道德信念问题、情感问题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从方法的角度看,只有作用于学生道德情感,有助于学生建立道德信念的德育方法才是好方法。
2。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
道德教育对应用方法的主体有特别要求。首先,道德教育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人格就是道德教育的工具和道德教育方法的有机组成。其次,道德教育的价值性使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对是否公开自己的教育意图面临抉择,为了避免学生的心理抗拒,削弱德育实效,要么态度绝对真诚,不致学生反感;要么采取间接、巧妙的方式实施道德教育。这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与境界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3。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的复杂程度高
法无定法。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取决于多种因素,既包括教师的德育素养,也包括德育的时间性,也就是德育效果取得的情境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某种德育方法在一个个体和一段时间内有效,却不能保证在另一个时空环境、对另一个个体取得同样的德育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极其复杂的。
二、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方法,通过讨论、谈话、讲授等可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辨析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属于这一类的德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法。讲授法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教育方法,起源于原始社会老年人给儿童和青少年讲述英雄事迹和神话故事、生活经验等。道德教育中的讲授法主要应用于道德科目的教学形式中。一般在采用直接道德教育模式的国家,讲授法经常被使用。讲授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讲述、讲解和讲演。“讲述”主要是客观描述事实,呈现知识、材料和观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讲解”是进一步分析、论证和说明问题,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讲演”是综合运用讲述、讲解的方法,采取演说或报告的形式,完整、深入地论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中国学校德育过程中,学校日常德育课教学往往采取讲授的方式传授道德知识,也经常采取报告的形式请一些先进人物就某一德育内容进行讲演。
讲授法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的信息,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与论证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养成。缺点是常常没有机会让学生以和教师完全对等的身份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做出反馈、产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发挥。
讲授法的要求是:①注意内容的组织。讲授法的特点要求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做较周密的安排,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的统一。②注意学生的发动。讲授法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导,要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运用。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同步接受、分析和推演教师的解释、分析和推论。③注意语言艺术。讲授法主要以语言为媒介,教师清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条理清楚的语言表达会让学生更好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讲授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也要合理设计,注意抑扬顿挫,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感,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2。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是说理教育的常用方式。谈话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集体进行,因此,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简便易行。谈话法也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孔子就曾倡导“叩其两端”的方法,让学生注意事物的正反两面。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是典型的谈话法。大体说来,谈话法的基本类型有两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
(1)提问法,是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进行逻辑推演得出结论,或者通过提问使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发现自己在概念和结论上的不周延或不合理之处,从而修正自己的看法。提问法要求所提问题应当明确、难易得当、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的问题和针对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提问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掌握好时间;提问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做出适当的总结。
(2)对话法,是指师生双方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朋友平等讨论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价值说教。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真诚、依赖、尊重等观念引入教师和学生关系中,是一种源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较为现代的德育方法。
谈话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学习动机和潜能,具有较高的启发性。但也有耗费时间较多,对教师的谈话技巧要求较高的局限性。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与辩论等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寻求结论的德育方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拉思斯的“价值澄清”法主要都是运用讨论法进行道德教育。两难故事法是设计一些道德上的两难故事并提出一个道德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检验自己的立场,反思不同意见。讨论中存在不同道德水平的解释与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朝更高一级的道德水平发展;价值澄清法则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通过讨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珍视和实践自己的道德判断。
运用讨论法要注意的是:讨论的主题要切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除了指导学生做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外,需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教师要在讨论时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循循善诱,求得问题的澄清与解决,而不是关注讨论的结论。
[案例2-3]
善待布赖恩
帮助有学习缺陷的儿童融入普通班之中,在美国是一项得到优先考虑的教育措施。某校某班,有个名叫布赖恩的9岁小男孩,他患有轻度小儿麻痹症,是全班捉弄的对象。他松不开夹克衫拉链,课间休息在操场上动作不协调,诸如此类的事情常使他遭人取笑。每当布赖恩不停地遭到嘲笑时,常见他整堂课哭哭啼啼。
有一天,布赖恩没来上学。华伦太太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全班学生讨论一下她认为班上存在的这个严重问题。学生们听到老师说存在一个“问题”时,似乎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他们还是围在一起展开了讨论。
华伦太太解释说:“有的人天生就有病,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运用自己的肌肉,要他们像正常人那样行动是很困难的。我不知道,各位如果你们自己不能做一些事情,还被其他小朋友取笑,你们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