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命实践思维下道德自我的培养过程(第3页)
道德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生成,道德自我的建立最终都要落实于人之实践。“人首先必须‘做’(doing),才能‘生成’(being),在‘生成’中才能‘存在’(being)”[17]。生命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生成,才能使人感受到存在的意义,进而体验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愿意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起道德自我,最为关键的是要让他们进行道德实践的参与与创造。道德的认知和接受只能以真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体悟作基础,缺乏生命实践的道德是抽象的、抽去实质内容的、形而上学的。要使青少年学生真正地去完善自己,就应该使每一个个体生命都体验并享有完整的和真正的道德,通过实际的道德实践,使他们在别人无法取代的亲自生活中洞悉道德的真义。只有在道德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的创造,才能真正促进生命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
1。人的自我精神世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提升
道德实践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在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作用下所进行的具有道德价值的实践活动。道德实践并非游离于其他实践活动之外的,单纯而专门的一种实践,而是指一切有目的、用是非善恶正义等道德观念来评判的行为活动。它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领域,渗透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作用于人类的生活世界。道德自我的实践特征,说明了道德不是作为理性知识,不能只是单纯的认知和接受,而应该有主体的自由、意志的努力。前面讲了,既然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德性的潜能,那么学校道德教育就应该努力调动起这种向往德性、践履美德的强烈意志倾向,使每一个学生个体积极投身于道德生活,自觉地协调生命的个体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的关系。只有在道德实践的参与中,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看做是道德生活的主人,而不是作为局外的看客,从而在共同的道德生活中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所在,产生维护道德原则规范的责任感,主动承担作为主体的道德责任。也只有使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才能使他们体验道德超越的精神快乐,产生道德建设的积极性,获得个体自我完善和主体精神的圆满。
道德教育不从现实的道德实践出发,而从形式抽象出发,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命运。从抽象形式出发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道德实践状况,热衷于纯理论的教授,习惯作逻辑思辨的推演,结果反而引起道德认知的模糊,造成知行的脱节。这种非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常常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之外设定一个目标或构想一个世界,以此作为道德教育应追求的目的,然而,不是基于人的生命实践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人的生活世界必然是相疏离的,终究无法达成德性养成的目的。对于这种脱离实践的教育的弊端,马斯洛反诘道:“教室果真是最好的受教育的地方吗?所有的知识果真都能用语言来传达吗?都能写入书吗?都能通过讲课说出来吗?知识果真都能用笔头测验的方法来衡量吗?”[18]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的美德主要通过训练式教,即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获得。离开实践培养人的德性,就如同仅仅在岸上通过口头语言教人学游泳而一下水就会沉没一样,人也会在道德上“沉没”。雅斯贝尔斯也提出:“真正的教育绝对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19]
2。在自主参与中自我提升道德实践水平
道德实践如果与现实的差距过大,青少年学生个体不是自主参与,道德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就无法使道德实践真正具有道德价值。要改变这种缺陷,学校教育就应该努力创新道德实践方式与载体,激发青少年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参与道德实践,使他们的道德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当代青少年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是引导他们自主参与道德实践的前提。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从来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与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与实现生活具体情境紧密相连。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既注重自己精神的提高又注重物质生活的保障甚或享受,既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又注重自我的形象和人格的自尊,这都是以前在单一体制的环境中未特别突出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下成长的大学生一代,在社会关系取向、发展需求以及价值观念上,他们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现实。因此,要考量青少年学生在思想品德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学校道德教育就要深入学生实际生活,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困难、人际矛盾、素质拓展、就业创业等具体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和道德困惑,增强道德实践体验,使他们的道德实践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努力实现道德实践方式与载体的创新,是提高青少年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长效保证。从生命自我出发,不是停留在“此在”的道德实践水平上,应以超越性为归宿。这种超越性,表现为青少年学生不但要是道德实践的参与者,还应是道德实践的创造者。道德不是神谕的,也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人创造的。从道德的体验和创造出发,激发青少年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自始至终扮演主体角色,才能使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成为既知且行的真正的道德主体。一切行为都需要动力推进,道德实践应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学校道德教育要建立起合理可行的道德评价与激励体系,激发青少年学生自主实践动力,发挥动力机制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特点和兴趣爱好创新内容与形式,将道德实践贴近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贴近每一个个体未来发展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活动之中,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实际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生命中的行为惯性。在道德的超越过程中,使青少年学生体验道德创造的快乐,享受道德的自由,促进其自觉提高道德品质,自我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达至道德自我的建立。
[2]《孟子·公孙丑上》。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4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1页,台北,九州出版社,2003。
[5]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151页,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6]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73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7][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蕖等译,12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8][苏]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等译,203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9]黄富峰:《德育思维论》,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3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法]卢梭:《爱弥尔——论教育》,李平沤译,353~35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2][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等译,20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3][英]布莱恩·麦基编:《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周穗明、翁寒松译,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13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5][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132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6]Minnich。&ElizabethKamargThinking:MoralandPolitisiderations。ge,2003(5)。
[17]韩震:《生成的存在:人类实践本体论》,载《江海学刊》,2002(4)。
[18][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林方译,231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19][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3~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0]陈桂生:《教育原理》,1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1][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林方译,18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