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考察(第3页)
[11]同上书,282~283页。
[12][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12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李美辉:《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载《北方论丛》,2005(4)。
[1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115~1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6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16]黑格尔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区分为三个阶段:单个自我意识、承认自我意识、全体自我意识,这些阶段各与主体一定成熟程度和主体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性质相适应。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礼记·礼运》。
[21]《西铭论》,见《朱熹集》,56~68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2]《传习录·卷下·陈九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3]《王阳明全集》,23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4]《庄子·庚桑禁》。
[25]《道德经》19章。
[26]《庄子·大宗师》。
[27]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28]《“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见《李大钊文集》,下,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9]《热风·随感录·三十八》,见《鲁迅全集》,第1卷,3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0]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189~190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31]鲁迅:《彷徨》,1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卷,943~964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3]Laervin:《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黄希庭主译,59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4]本部分内容借鉴了张丽华、刘晟楠:《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中的观点,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5]杨鑫辉:《新编心理学史》,203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6]同上书,204页。
[37]BanduraA。SThelewoodJ:PrenticeHall,1977。
[38]BanduraA。Soitivetheory。In:VastaR,ed。AnnalsofChildDevelopmentv。6。Greenwich,CT:JaiPress,p。1-60,1989。
[39]Markus。h。Ruvolo。A。Possibleselves:Persoionsofgoalter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Hillsdale∶N。J。LwrenceErllbaumAssociates,p。84,1989。
[40]张丽华、刘晟楠:《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1]张晓静:《自我教育论》,53~56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2][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等译,1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3][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2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4]Lahey,B。B。,PsyIntrodu(5thed。),Wm。,p。47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