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本教学中自学的设计与深化(第2页)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13略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在这道题中,围绕同样一个故事,命题者给出了四个思维的角度,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它要求学生拥有独立的思维,能够自己选择和判断,选择的角度不一样,所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甚至选择的角度相反,得到的答案也会正好相反。
比如,在这道题中,你可以选择通缉犯鲍勃值得同情,因为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他重情守信,他把朋友之间的一次承诺看得比自由还重要,能冒着有可能暴露行踪而失去自由的风险来赴一场约会,所以这是一个很讲诚信的人。站在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角度看,鲍勃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因此我们同情他。如果这样回答,可以得到高分。相反,你也可以认为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毕竟是一个通缉犯。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任何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鲍勃是罪有应得的。如果这样答题也会得高分。
同样,你可以认为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作为一名警察,没有以权谋私,没有滥用公权力,没有利用公权力为朋友提供逃脱法律制裁的便利,他公私分明。站在这个角度看,吉米可以说值得赞美。相反,从伦理角度看,也可以认为吉米背叛友谊……答题时可以围绕这一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总之,回答这道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在四点中间选择一点进行表达,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可以拿到高分。
这种高考题型的出现,其背后是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它的价值取向很明确:旨在为国家选拔出一批有独立人格、自主头脑和独立思维品质的现代公民。但现状是,我们的学生具备自由选择的能力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吗?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吗?在《新课程高考走向与学生评价改革》一书中,我分析了我国高考是怎样走过来的,它还将到哪里去。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我们教得非常单一化、机械化、模式化,造成孩子高层次思维能力的丧失,学生去参加高一级的考试,很难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南方周末》2011年8月12日曾刊发通讯《“我们像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群孩子”——美国高中生中南海访问记》,其中提到,佩顿中学的孩子们到北京两所著名的中学听课。文中写道:“阿列克斯惊奇地发现,中国的数学课虽然结合了老师的演讲和学生的自主解题,不过绝大多数自主解题并不‘自主’,学生只是按照老师刚刚灌输的方法练习:他们只是在练习数学,而非探索或发现。”
这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实质性问题呢?普遍来看,中国的课堂仍然是“先教后练”的课堂,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在课堂实施层面得到落实。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走在了很多学校的前面。1981年开始正式招生的洋思中学,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影响广泛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学生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进行当堂训练,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有专家认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从课堂教学形式上看,教师仿佛已退居二线,他们遵循着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学会的就坚决不教、不重复的理念,真正是导师和引路人的角色了,而学生学习却占据了课堂上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但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洋思人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从实质上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20]
“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不只是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检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真正体现在课堂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余文森认为: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这项富有成效的教改实验,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伟大创举,它既包括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个性化、个别化的经验措施,又包括反映素质教育方向和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本质规律。
因此,我们的改革将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课堂上,让学生第一时间直接面对学习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尝试独立解决学习问题,从而获取成功体验,明确学习难点所在,进入“愤”、“诽”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正如魏书生所说的那样,学生“每天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打开学材,开始自学,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与人商量,还学习一个本来的面目”[21]。
(二)深化自学——学案导学的问题与改进
中小学学本教学中的自学,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