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城南旧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牛鼻子一旦系上绳子,牛就只能围着我转悠。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着花草的香味,呼吸着泥土的芬芳,专心于阅读,早已沉浸到另外一个世界,忘记了炊烟,忘记了斜阳。我慢慢地成为一个圆点,长长的牛绳成为一条半径,划出各种不规则的圆圈。牛吃掉的是一圈圈的青草,我“吃掉”的是一本本厚厚的书籍。它吃完了凳子周围的草,我再牵着它重新换一个领地,在和风中,我们各取所需,快乐地共享着美好的时光。

除了放牛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夜晚也都是我阅读的最佳的时间段。

湘北的夏夜酷热难当,而冬夜则寒冷无比,但这都不要紧。盛夏之夜,即使在**躺着一动不动,也会汗如雨下。蚊子更是嚣张,整个晚上锲而不舍地围着你轰炸。为了创造一个躲避蚊子袭扰的阅读环境,我就把蚊帐四面放下来,**放一个小板凳,凳子上放一盏煤油灯,把书摊开,整个人就趴在煤油灯下看书。小山村的夜晚平静如水,而我的心却随着书里面的内容波澜起伏,几乎就是胸有激雷。煤油灯光很微弱,所以我从不敢用扇子,汗不停地往外冒,头发不知道湿透了多少次,也浑然不觉;时常汗水湿透了手心,我也不知道那是因为炎热,还是因为内心的激动。现在回想起来,多半是因为幸福。

冬天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聊天。我一如既往地捧着一本书看,和书里的人物交流,时常会看得忘记时间。万籁俱寂的时候,听着炉火跳动的声音,闻着书香的味道,冷也变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全家人都熟悉我的嗜好,对我无比地宽容,父亲甚至不惜花钱给我买回来“四大名著”。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大部头的书籍,《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林海雪原》、《呼兰河传》、《青春之歌》、《红岩》、《一千零一夜》……都是我在小学读完的。读书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那完全是儿童期一段自主阅读的经历,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并在兴趣的激发下快乐阅读,虽然不求甚解,但兴味盎然。

阅读对我来说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是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在童年时期就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这一切,源自母亲最初的启蒙,源自小学时有许多自由和放纵的时光,也源自儿童身上固有的学习的天性和学习热望。顾明远先生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教育其实只要轻轻唤醒儿童身上沉潜的学习天性,激发儿童心底蓬勃的学习热望,学习其实就开始了。教育最该做的事情,其实不是传授多少知识,而是要保护好儿童这种天性并使之充分发挥,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早期。

2007年4月15日,登华山“读书处”

从童年开始被激发的阅读兴趣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现在,无论每天有多忙,我都会在睡觉之前翻一翻书,让心灵与心灵对话,让思维与思维交锋,让思想与思想融合。到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会到书店走走看看,感受着熟悉的油墨传递着的那种浓郁的生命气息,犹如猎人一般寻找自己最中意的猎物。无论电子阅读发展多么迅速,我始终喜欢将一本真实的书册捧在手心的感觉。清风明月之夜,一卷在手,纸页沙沙,书香缕缕,兴起而读,兴尽而止,自由自在,**涤情怀,那感觉岂一个“美”字所能表达?

中学的记忆有些暗淡。只觉得作业的量突然多起来,课外书籍要悄悄藏起来,每天天还没有亮就起床,翻过一些高高低低的山丘,赶到学校去上早自习。有时候是走路时睡眼蒙眬,有时候是一边赶路一边记英语单词。

自由敞放的童年随着中学的开始戛然而止。

如果要搜索特别的记忆,我就会回忆起我初三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易若荃老人。很多年后的今天,我都依然记得那一幅画面,镶嵌在时光的墙壁上,让我念念不忘。

那时候,我还是初三的孩子,上进,积极,却也有着懵懂和对未来的困惑。易若荃老师已经60多岁了。据说她是大家闺秀,饱读诗书,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屡经摧残和折磨,后来政府给她平反了,落实政策后返聘回中学任教。

易若荃老师严厉而又很慈祥,很像我们的奶奶,那种对我们的爱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我们当地的方言把奶奶叫娭毑,学生们就都叫她易娭毑。岁月的积淀形成她深厚的内涵,举手投足中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我记得她总是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仿佛有一层透明的东西时常会把她和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她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美好,却又和周围的青山碧水融为一体。

有一次,易娭毑上语文课,突然让我们这帮青涩的孩子对对联。

她给出上联:绿水青山皆画意。

我们心里都很期待发言,却又很忐忑。后来有几个胆大一点的同学起来回答,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易娭毑看看这个孩子,又看看那个孩子。她在心里挑选着她满意的学生。

说句实在的话,这样的对联是难不倒我的。因为平时读书比较多,我已经对出了下联,并为此扬扬得意。我迟迟不肯举手,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更合适表现的机会而已。

易娭毑突然叫我了,我对出的下联是:红梅白雪满诗情。

我自认为这是一个“绝对”——“绿水青山”对“红梅白雪”,“皆画意”对“满诗情”,句式多么工整,意境多么和谐与美妙。

易娭毑将她的上联和我的下联写到黑板上,站在讲台上沉吟有顷。刚刚她还笑意盈盈地看着我,忽然一下子,却进入了另外一种沉思的状态。

“这样吧,”易娭毑回过身来,满意地看着我,开口道,“我帮你改一个字,把‘满’换做‘尽’吧,红梅白雪尽诗情”。

我觉得易娭毑的声音那么柔美,一字一字缓缓地,用的是平时少见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调子念的,尤其把“尽”字尾音拖得很长。

真是点睛之笔。我原觉得这个“满”字可以抒发出内心无限的情意,很是得意。但在易娭毑帮我修改完的那一瞬间,我顿时觉得中国的古诗词有说不出的玄妙。每一个字都让人回味无穷。

“满”是一种充盈的状态,“尽”也是一种充盈状态。但是,很明显,“尽”这个字,在“满”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个高度,淋漓尽致地彰显出一种豪放不羁的创新气质,一种洒脱的、遣词造句自由翱翔的气质。

那是一个晴天,日光透过缝隙钻进来,斑驳撒在墙壁上。易娭毑就静静地站在木窗边,看着窗外的青山。但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击中了。她的身影看起来那么美,清风徐来,她的斑白头发仿佛成为一种岁月无声的吟唱,与轻风一唱一和,婉转飞扬。

《礼记·学记》中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授别人的人,使别人能继承他的志向。那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启迪。我想,它不早不晚地出现在我即将对自己人生做出初步规划时,冥冥中一定是有定数的,一定是有意义的。

我朦胧中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扬帆的方向。我甚至有点想象易娭毑那样成为一名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孩子们的智慧,用自己的热情点燃更多人的生命热情,我想这样的存在充满了巨大的意义,我开始希望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于是,一颗信念的种子在我的心里悄然种下,静悄悄地积蓄着一股力量生根,并蓬勃地开始发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