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节 沙坪坝 学本教学撬动区域教育大变革(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七节沙坪坝:“学本教学”撬动区域教育大变革

核心提示

撬动区域教育大变革,需要找寻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

沙坪坝区的选择是:“学本教学”。

围绕一个“学”字做文章,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中小学校组成行动共同体,把握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站在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高度,立足学生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实施研训变革、课堂转型与课程重构等改革举措,促进区域教育转型升级,让学校成为阳光灿烂、灵性生长、创新萌生、青春飞扬的舞台。

沙坪坝区“卓越课堂”行动历时两年,就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合格区(县)评估验收,保持重庆市区县教育综合考评第一,成为全国课改联盟理事单位、全国目标教学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课改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验区,市级及其以上教师赛课获奖数量和等级全市领先,高考重点本科上线连续两年以30%的增幅攀升,学生更加主动活泼健康成长,教改项目获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举办的“全国目标教学与卓越课堂”研讨会将于12月7—9日在沙坪坝区召开……区域教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变革之一从“研教”到“研学”研训变革改变教师行走方式

何谓“学本教学”?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龚雄飞指出,“学本教学”是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的教学。从教育价值上看,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权力得到极大的尊重,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由的意志、合作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创新的能力获得充分发展;从教学结构上看,突出了教师、学生、知识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关系——以学定教的关系;从教学程序上看,优化了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自学——互学——展学。

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犹如给改革的杠杆寻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支点,撬动了沙坪坝区教育的大变革。

20世纪90年代,沙坪坝区就因区域实施目标教学管理而在全国独树一帜,为大面积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创造了宝贵经验。新课改10多年来,沙坪坝区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成果颇丰。但从整体来看,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在中小学课堂大面积常态化呈现;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比较而言,差距依然不小,区域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面临待解难题。正当此时,重庆市教委出台了《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在这一重大契机面前,沙坪坝区教育人给予了强力响应。在沙坪坝区教委的坚强领导下,这一设计第一时间得到区领导的首肯。2012年10月,沙坪坝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沙坪坝区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对这场改革作出了高起点、高标准的顶层设计。

沙坪坝区教委主任肖长树说,为了促进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实现“率先建成重庆市现代化教育强区”目标,需要一个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抓手,而建设“卓越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抓手。

沙坪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彭刚说,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努力去追求教育过程品质化和教育结果的优质化,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快快乐乐地成功、健健康康地成长,这正是沙坪坝区“卓越课堂”行动的美好梦想。

转型,大势所趋!

转型,迫在眉睫!

作为重庆市首批教师进修学院、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全国示范性区级教师培训机构,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凤凰涅槃式的艰苦抉择。

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以“进德修业、革故鼎新”为办学理念,提出坚持以教学转型推进教研转型,以教研转型引领教学转型,在教学转型和教研转型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变革。教研方式转型首先必须由“传统课堂”背景下的“研教”转向“卓越课堂”背景下的“研学”,真正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先进、更专业的引领。

围绕课堂变革主题,沙坪坝区聚合教研力量,科研、教研、培训、评估联动促使教师行为改变。

——科研统领。以市级课题“区域性构建‘卓越课堂’的实践研究”为龙头,下设31个区级规划课题和300多个区级教师成长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参研教师的课程能力。

——培训跟进。围绕课堂变革,密集开展各类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学校干部的课程领导能力、骨干教师的学术引领能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师群体的课程实施能力。

——教研主攻。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卓越杯学科赛课”和“薄弱学科教师公开课展评”。前者侧重“树标杆”,全区约有半数教师参加学校、校际共同体和区三级赛课,其中800人次参加校际共同体复赛,360人次参加区级决赛,145名获区一等奖的教师已成为区域推进卓越课堂的中坚力量;后者旨在“补短板”,全区共有1300余名教师上“练兵课”,430余名教师即将参加区级“展评课”活动,展评结果将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以赛课和展评课活动为引擎和载体,通过任务驱动下的研修跟进,实现教研的发展功能。

——同伴互助。建立“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13个校际研修共同体,每个校际共同体又组建若干个学科中心组和班主任中心组,市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担任中心组成员,组织开展校际学科和班主任研修活动。

——评估导航。在进修学院设立评估中心,组织对各中小学开展“卓越课堂”月度自评与学期总评,并对各个校际共同体实施“捆绑评价”。建立“‘卓越课堂’评估与资源网”,作为“卓越课堂”专项评估与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