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2(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针对“任务分解割裂完整思维”的解决之道,在于展学分工要根据展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展学方式。适合小组合作、分工展学的采用合作展学,不适合小组合作、分工展学的则采用一人主讲其余补充的方式展学。具体操作实践有两大要点:一是思维具有闭合性、连续性的内容,以一人为主进行汇报,其余组员补充;二是思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内容,分工展示汇报,每个组员展示其中一种。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一小韦尧执教的小学数学六年级“利息计算”教学,其中由于存钱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利息计算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适合小组分工展学,具体展学过程如下:课件出示银行利率信息表: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老师有10000元,请你帮助选择存取方式和存取时间,算一算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

学生独立计算并小组交流后,合作展学开始。一个小组由3个孩子组成,这三个孩子同时走上讲台,每个孩子讲解一种存钱方法。

生1:我为老师选择的是整存整取五年的,因为这样的话年利率要高一些,老师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息收入了,算式:10000×5。85%×5=2925(元)。师:你真为老师想得周到,谢谢你。

生2:我为老师选择的是整存整取一年,因为这样存取方便,计算也方便,算式:10000×4。14%×1=414(元)。

生3:我为老师选择的是整存整取三个月,因为再过三个月就是暑假了,到期刚好可以取出来去旅游了,算式:10000×3。33%×3=999(元)。师:你可真会替老师着想,知道老师爱旅游。大家看有什么问题吗?下面学生对算式有议论,认为错了。

另一小组生1:我觉得她算错了,我可以上来纠正吗?(掌声)生3:可以。

在这里,我们观察到,一个小组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展示的是三种不同的存款计息方法,每种计算方法选择的利率标准不一样,存款的时间也不一样,都有各自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各自思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因此这样的展学方式的选择是合理的、有效的。再比如,这是一道高考历史题:

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回答:“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这是高三某班级小组合作展学的过程:

生1:我们小组认为,“危机加剧”并不因为“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因为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角度分析,可知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急需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因此发动战争具有必然性。生2:我们小组还认为,从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角度分析,中国人民的禁烟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资产阶级的侵略本性。生3:还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原理这个哲学角度分析,禁烟只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侵略具有必然性,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来发动战争。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观察到,这个高三某班级以三人为小组规模,展学时三个学生全部参与,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讲解,思路非常清晰,分工非常明确。面对着这类开放式的问题,其任务的分解确保了每个学生思路的完整和畅达,因此,这样的任务分解是非常合适的。

在学本教学的展学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展学。只有丰富多样的展学方式,才有可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从而提高展学的品质。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无限的生长。当每个孩子都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优势、特长、潜能和个性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独特的人,一个个拔节一般生长的人。

(四)展学过程优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知识的深层理解、高水平的思维、与现实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的进步提供的社会支持等。[39]要实现这样的真正学习,需要优化展学的过程。展学的过程如何优化?我们从展学和评学两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

1。关注教育宽度,激活展学过程

所谓展学的“宽度”也就是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来提升学生展学的参与度。对于每个孩子,都给予他机会,给予他关照,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示他们思维的成果,都有大显身手的舞台。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由此看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思维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如果从外显行为看,大家的学习结果是相同的。但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其内在思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例如有些学生只能用概念解释与课本例子一致的现象或问题;有些学生不仅如此,他们还能解释各种变式情境,并能用概念揭示不同变式形式的内在一致性。[40]展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

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展示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四种:

一是优生展示多弱生展示少,加速两极分化。不少课堂,展示环节基本由优秀学生把持,课堂成为优生展示风采、风度、风华的舞台,阳光洒不到学困生的心灵,加速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二是正确展示多错误展示少,追求表面达标。不少课堂,特别是有人听课的开放课堂,教师总担心展学中学生的错误影响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学生也总是想方设法回避错误。一些课堂中的所有展示没有一处错误,没有丝毫旁逸斜出,从而掩盖了一些学生的真实学情和错误思维,追求一种表面高效达标的虚假现象。

三是知识展示多思维展示少,缺乏智慧含量。一些课堂展学立意比较低,只注重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对于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目标却有意无意地忽视。这样的课堂展学基本上以知识技能再现为目标,很少展示思维过程,使得课堂缺少思维的深度和探究的热度。

四是结果展示多过程展示少,止步低层汇报。这样的展学浅尝辄止,只是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正确,较少挖掘结果背后的方法、原理,不追求思维过程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展学由于对所学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容易造成学生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技能操练,从而形成无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机械模仿学习,形成课堂的一种学本假象。

基于上面的问题现状,提出以下三个改进对策:

一是关注不同学生,调控展学问题。课堂是学生挥洒智慧和激扬青春的舞台。通过展学,既要能够展示优秀生的思维亮点,又要能够展示中间生的理解特点,还要能够展示学困生进步的每一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给予不同的展示问题和观点的机会,展示出每个层次学生的自信。因此,展评活动要有宽度,要促进学生的全员发展。展学中应该在聚焦课堂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予不同学生进行展示的机会。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让课堂变成全体学生学习狂欢的舞台。

例如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一课学习中,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这个核心知识,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任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展示创造机会。教师为学困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展学问题:“举一个生活中力的分解现象。”学困生在理论上阐述对“力的分解”的理解难度较大,但让其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难度就降低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个孩子走上讲台进行实物演示:拿着一块海绵把它放在玻璃平板上,以45度角去推动海绵,这时出现两种现象:海绵会向前挪动,说明有一个力往前面推;海绵会向下压变形,说明有一个力在向下作用于海绵。学困生虽然不能精确讲解“力是如何分解的”,但他知道这个实例就体现了力的分解。对中等生,老师把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要求他就刚才学困生举出来的生活实例,讲清力是如何分解的:一个斜向下45度角的力,实际上就分成了一个向前的推力和一个向下的压力。对优秀生,老师进一步提高要求:斜角为45度的力去推动海绵,要求把力的分解图画出来,并进行阐释。这个难度比较大,但优生能完成,不但能用平行四边形作力的分解图,还能结合力的分解图进行讲解。整节课中,老师聚焦核心知识“力的分解”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分别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困生讲解他生活中的分解现象,让中间生结合实例分析力的分解现象和原因,让优秀生摆脱生活经验,画出力的分解图,直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在这里,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基础,围绕教学目标“力的分解”灵活地设计、调控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展学,“一个都不能少”,关注了教育的宽度,保障了教育的公平,很值得借鉴。

二是追求教育公平,优化展学机制。评价具有促进、激励、引领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展学活动要促进学生全员发展,从根本说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的建立来促进、激励、引领学生展学,以保障弱势学生的展学机会。沙坪坝区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重庆市覃家岗小学以课堂评价改进研究为途径促进学生展学的均衡。他们在第一学期研究中发现互学和展学中组长作用发挥的问题:(1)组长在组织互学的过程中居高临下,有时一家独言;(2)组长大包大揽展学机会,能力较弱的组员得不到实质的帮助。在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中,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了他们自己制定的《课堂测评量表》上,其内容细则如下:

这个评价量表关注的核心是“效果”,为了追求展学效果,追求展学的成功,组长自然就会排斥能力较弱的组员,长期这样会使能力较弱的组员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新型边缘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们对《课堂测评量表》进行改进调整,内容如下:

他们根据调整后的《课堂测评量表》,采取“弱者优先,奖励加倍”的评价奖励机制跟进,实践效果是促使展学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也由此带动了小组长积极组织组员互学的效果,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成了每个小组的“宝贝疙瘩”,组长在互学中积极热心地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展学也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因为这样才有更多的小组团队成果加分的可能。展学过程因评价制度改进而优化,展学的优化又促进了小组互学的优化。

在这项专题研究活动中,他们还总结出了如下三种不同的有效展学方式:

方式一:1号+4号,由1号组长带领学习能力较弱的4号同学共同展学,而且在上台展示时,主要学习任务由4号展示,1号同学给学习能力较弱的4号同学“打杂”。

方式二:1号同学的成功=2号同学+3号同学+4号同学三人合作展学的成功,组长只负责组织组员展学,组长自己不展学。

方式三:1人代表小组上台展学,按号积分,挑战性强的任务实行分层积分,组长展学加1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展学加2分,次之加3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展学加4分,并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组长。

经过这样对展学评价制度与学习实践的改进,该校课堂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互帮互学,展学时不再是优秀生一枝独秀,所有成员都有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的机会,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在组内得到尊重,赢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习的兴趣得到明显提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