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学本教学建模的价值追求(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学本教学建模的价值追求

教学模式变革涉及教学主体、师生关系、结构流程、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问题。不同模式所表达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教学技术是不一样的。

学本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建模,定位于学生的“学”,主张课堂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要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因而学本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学”冲破教师“教”的约束,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思想,冲破牢笼,实现学习者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1972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个报告中提出“教育即解放”的口号。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相反向度的力量。是否能做到真正的解放,难就难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重新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课堂,是教学改革的题中之意。

这样一种教学变革,实质就是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我想起当年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的改革。课堂是什么?课堂不是教师演讲和作秀的地方,课堂就是学生耕种和收获的“土地”。

课堂究竟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分野。传统课堂最大的特征是坚持“教为中心、以教定学”的价值取向,例如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其实就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集权主义教育思想。

从根本上看,教学模式其实就是育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对比分析,清晰地看出“教本课堂”与“学本教学”背后不同的培养标准和育人质量。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全国课改杰出校长”和“杰出教师”评选。评选活动有一个环节是要求每个参评教师录两节录像课,再把录像中的精彩片段剪辑成20分钟的视频,让评委根据这两个教学视频进行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视角来审视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

以下两个教学视频片段来自这次评比活动——

片段一:小学语文《烤鸭》

老师出示描写烤鸭制作过程的段落:

烤鸭不能用冷冻鸭,要用当天屠宰的鸭,去净鸭毛和内脏后,在皮与肉间吹进空气,在鸭外涂满麦芽糖浆,晾干。在进烤炉前,还要用滚烫的开水把鸭膛内烫一遍。烤鸭师傅用一根长长的烤杆,挑起肥鸭,放进炉膛,挂在炉梁上,其间还要有规律地转动鸭体。

(加点的动词:去净……吹进……涂满……晾干……烫……挑起……放进……挂在……转动……)

师问:这些加点的动词像不像一串串珍珠洒落在段落中间,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是怎样的?

生1答:我觉得烤鸭的过程非常地繁琐。

生2答:我觉得烤鸭的过程麻烦。

师:让你觉得这一系列的动作已经成为全聚德人的一种习惯啦。当然也就成为我们眼中的文化,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愿意来读一读?

一生朗读“烤鸭制作过程”段落。

师问: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珍珠的存在。同学们再看这些烤鸭的动作,像不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充满了什么?

生3答:我觉得烤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师问:还充满了什么?

生4答:还充满了美妙的旋律。

师:让我们觉得烤鸭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了,就带着这种感觉,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抽生朗读。

老师在本环节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体会到烤鸭的过程是一种艺术。奔着这个目标,老师一开始就提问:“这些加点的动词像不像一串串珍珠洒落在段落中间,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个问法很有意思,它的前半部分是“这些加点的动词像不像一串串珍珠洒落在段落中间?”这表面看是一个问句,而实际上老师并不打算让学生思考、琢磨,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也许在老师看来,文中“这些加点的动词像一串串珍珠洒在段落中间”,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需要思考的。但其实这只是老师自己备课时的一种阅读感悟,或者是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一种阅读感悟而已。可是,老师却先入为主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根本无须斟酌,更不用怀疑。进一步看,这类提问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授,老师真正希望传达的意思是:“各位同学,你们听着:这些加点的动词就像一串串珍珠洒在段落中间,是很有美感的。你们要按照这个观点、顺着这个思路来回答后边的问题!”

哪知学生并没有领会到这一层,没有把“这些加点的动词就像一串串珍珠洒在段落中间”当成无需证明的推论前提,没有用老师所提供的这个现成结论去直接推导后边的问题——“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是怎样的?”的答案。结果出现了接连两位同学都不像老师所预期的那样作答,他们表示,从这些动词中所体会到的是烤鸭的过程“繁琐”和“麻烦”。

这就是学生阅读获得的真实感知,烤鸭的过程确实不简单、不轻松啊!然而,老师对此不予理会,却将这两位学生的理解歪曲成:“让你觉得这一系列的动作已经成为全聚德人的一种习惯啦。”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当然也就成为我们眼中的文化。”显然,这样的教学不叫“师生互动”,而是典型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这样的教学,常常既让学生觉得累,也让老师觉得累,因为师生思维的“琴弓”并不在一根弦上。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为怎样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而操心,学生为怎样“猜准”老师需要的答案而着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