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学与互学都是展学的前奏和准备。充分而热烈的展学,彰显出课堂的温度、亮点乃至**。所以,展学成为提升学本教学品质的关键环节。在学本教学改革实践中,许多问题都集中暴露在展学环节。本节从展学的功能出发,围绕展学的内容设计、方式选择、过程优化、结论处理、技能训练五个方面,阐述了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和对策。

(一)展学功能认识

展学的完整表达是“展评式的学习”,它是由“展学+评学”联动的过程构成。通过“展学+评学”的方式来开展学习,就把单边的展示变成双边的展评。在制度设计上,我们之所以把单边展示改为双向展评,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从广度上看,展学机会有限,而评学机会更多,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对话和交流,有利于大面积激活课堂;二是从深度上看,通过台上同学的展学,引发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形成台上展学和台下评学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学习不是浮于浅表的、机械模仿的,而是真正触及孩子的深层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课堂走向最优化的学习过程。

科学理解展学的功能,对我们灵活运用这种学习方式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展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展示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

通过展学,对自学、互学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与反馈,并在检验与反馈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习。例如在小学语文《将相和》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要通过独立阅读、合作分享的学习过程对课文中三个故事的重点句段进行深入学习,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学生在自学、互学中对重点句段的学习理解达成了什么样的效果,需要通过及时的展学来检验与反馈,并在检验与反馈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个性特点与高贵品质。下面是重庆市沙坪坝区莲光小学周楠在执教《将相和》这一课时的检验反馈展学过程:

师: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独立阅读和小组分享的收获汇报展示一下,小组汇报的时候大家认真倾听,待会儿请你们发表不同的意见。

汇报问题:课文中三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想要的结果、最坏的结果、实际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小组代表展学: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想要的结果是拿城换璧,最坏的结果是璧碎人亡,实际的结果是完璧归赵。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在课件中表格输入第一组学生展学的结果,如下——

生1质疑:我们组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蔺相如想要的结果不是拿城换璧,蔺相如想要的结果是完璧归赵。

师问:你同意哪个呢?(生有不同的答案)有不同意见。咱们来再读课文。

全班齐读重点句子: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蔺相如说秦王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再一次读了他的话,你有什么感想?

生2:我认为当时蔺相如已经知道,秦王并没有拿城池交换玉璧的诚意,所以他只能想办法完璧归赵,那么他想要的结果是完璧归赵。

师:你通过读有了自己的见解,(另有学生举手)你有什么补充?

生3:请大家看到第六自然段,蔺相如对赵王说过,如果秦王不交换,我一定把璧送回来,蔺相如早就预料到秦王没有拿城池交换玉璧的诚意,所以他想要的结果不是拿城换璧,而是完璧归赵。

师:好,还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同意他们的结果吗?我们改过来(在课件中改)。

小组代表:渑池之会这个故事想要的结果是秦王击缶,最坏的结果是同归于尽,实际的结果是秦王击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教师在课件中输入学生展学的结果,如下——

生4:我觉得应该是为赵王击缶。

师:想要的和实际的,是吧?(嗯)你觉得呢?

小组代表:我觉得词语不同,意思一样的。

师:接着汇报。

小组代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想要的结果是两人和好,最坏的结果是秦国攻赵,实际的结果是两人和好。有不同的意见吗?

(没人举手)教师在课件中输入第三组学生展学的结果,如下——

师:看来大家都比较赞同,掌声感谢这个小组。从这三个故事中的阅读分析中,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

如上述课例中的展学过程所呈现,以汇报展示的方式反馈、检验学生在自学、互学中对三个故事中重点句子的阅读理解情况,展学中教师敏感地抓住不同的理解结果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在文中找到思维结论成立的依据。当小组代表说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想要的结果是拿城换璧”,引发了不同的声音,老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让学生在再读课文中找到蔺相如想要的结果不是拿城换璧的依据和理由,这个找依据、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思维状态、理解状态的展示暴露过程。学生展示的表格和老师课件出示答案的表格就是学生思维的导图,引导学生由关键的话、重点的句段想象、推断想要的结果、最坏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这样,既展示了思维的结果,也展示了思维的过程,让其他同学快速抓住关键,方便更高效地进行交流。这样的展学,通过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多重角色开展多元对话,共生互学、共同发展,既检验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还为后续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个性特点与高贵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暴露学习缺陷,矫正思维偏误

课堂常常是通过暴露问题促使学生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增长。而教材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的知识,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获取的信息,需通过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把问题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因此,课堂展学就成为学生暴露学习问题、矫正思维偏误的重要方式。

展学就是学生在“自学”与“互学”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并将问题的探究过程或结果用简洁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在展示中呈现出的是他们最原始的想法,暴露出的问题正是课堂中新产生的学习资源。合理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矫正偏误,从而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下面是重庆市沙坪坝区第32中学李常青老师执教的高中数学的一个展学案例:

师:A∪B、A∩B可以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语言来表示?

生:图形语言。

师: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两个圆形剪纸,请同学们利用定义展示它的图形语言。

生1:(展示的是两个剪纸相交的情况)假设左边的圈是A集合,右边的圈是B集合,放在一起,两个圈的全部就是A∪B,中间公共的部分就是A∩B。

(暴露出学生的认识局限,不会全面思考问题:对两个集合A、B的关系考虑不全,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考意识不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