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育思想遗产(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

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孔子少年时代贫且贱。15岁立志于学习,在“而立”之年,从事创办私学的教育活动,行教四十余年。在封建社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主张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传播到民众中去,从而对政治发生影响。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一方面教育必须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优先于经济,“民无信不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统治者取得民众的信任。在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他认为自己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没有贫富、贵贱、地域等区别。在教育方法论上,孔子强调启发式教学。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意思是说只有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有求知的欲望或动机而又发生困难时,教师再去启发他,这样自然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

在道德教育原则上,第一,孔子主张立志乐道。意思就是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目标和理想,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要有崇高的精神、道德追求。第二,主张克己自省。就是说,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贵在严以责己,培养道德自觉,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规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第三,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称作发扬优点、长处和改正过失、克服缺点的过程,闻过则喜、见过自讼。第四,身体力行。孔子主张慎言敏行、言行一致。

在教师观上,孔子根据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要求,总结出了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和条件。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5]学而不厌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和基础,“诲人不倦”是一名教师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最宝贵的品格。第二,关爱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又主张把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6]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无私无隐,鼓励学生超过老师。第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孔子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获得了学生们的敬佩,更以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孟子曾这样评价孔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8]

2。《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全文1200多字,其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师生关系等。它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备的教育学专著。其中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与方法是全文的精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资料来源:《学记》。

3。韩愈的师道观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字退之,人称昌黎先生。幼年处境艰苦,通过勤奋自学,25岁考取进士,35岁时经人推荐开始做官。在教育活动方面,他做过两次国子博士、一次四门博士、一次国子祭酒,做地方官时,也很重视地方教育。有《师说》、《进学解》等名著。他的思想核心是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是一个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韩愈教育思想中最突出之处是关于教师的论述。第一,尊师重道。这是《师说》的中心论点,也是韩愈写作《师说》的根本目的。第二,教师的任务,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儒道、修齐治平之道;受业,即授业,就是讲授儒家经典;解惑,就是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提出来的各种疑惑,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三,择师的标准。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认为师与“道”是相辅相成的,“道”借师以行,师偕“道”以成,“道”就是择师的唯一标准。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可以做教师。第四,师生关系。他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而辩证地阐述了师生之间关系。

韩愈在师道观上的思想,不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使命,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朱熹的读书法思想

朱熹(1130—1200),宋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出身地方官宦家庭,从小接受二程(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的熏陶,19岁中进士。他积极发展地方教育,如整顿同安县学、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修复岳麓书院,并亲自讲学。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史称程朱理学,或程朱学派。程朱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工具、儒学之正宗。

朱熹在40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如何教书,而且也非常重视指导学生读书。读书法成为朱熹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后来他的弟子荟萃他平日指导读书的语录,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等。

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是指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和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进度。所谓渐进,是指不贪多求快。

熟读精思。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思之精,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9]

虚心涵泳。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不能穿凿附会,不要带成见,不能先入为主,而要平心静气地去寻求书中的道理。

切己体察。就是读书要把圣贤之言,变成自己的信念,见诸于自己的行动。

著紧用力。读书穷理,要有发愤勇猛、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读书计划的指标不要定得过高,做起来要抓紧,不能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就是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树立崇高的目标、志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朱子读书法”,是对朱熹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的概括,也是对中国古代学者关于读书论的系统总结,很有见地,对于今天指导人们的读书仍有借鉴意义。

5。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191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随即赴美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受到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的教诲,与克伯屈等过从甚密。1917年秋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专修科主任。1927年春,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确立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1932年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收容和教育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首先,他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10]其次,“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以社会为学校”,“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再次,教学做合一。他主张把传统的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移到以“做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上来。“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1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吸收他的美国老师杜威的教育哲学,并对其进行改造后而形成的,体现了他立足中国实际而进行创造的精神。应该说,在学校教育被有钱的人所独占的历史条件下,对那些不能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贫苦大众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最基本的文化常识、生活技能教育,是一种适合当时国情的比较可行的办法。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相结合,既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直到今日对我们的教育仍有不少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西方的教育思想遗产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大约从30岁起,他开始聚徒讲学,向青年传授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广场、街上、作坊等场所劝人为善,对于乐于听他教诲的人,他不收酬金。

第一,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治国者,而治国者首先应该是有德行的人。因此,道德问题是他的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如果美德是一种善,而知识能够包括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了。他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有着特定的含义的,即指伦理道德的知识、善的知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