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的室外环境与设施(第3页)
2。校园绿化的策略
校园绿化要充分利用植物季节变化进行配置,如栽植迎春、连翘、榆叶梅、紫荆、桃花等,以强化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感觉;栽植枫树、银杏、海棠、金银木、栾树等,以强化硕果累累、充实丰盈的意境,等等。这样,校园中春花秋实、夏荫冬青的环境会让少年儿童体验到鲜明的季节变化,进而领略到大自然中生命的顽强与神奇。
植物中有很多能够吸引鸟类和昆虫的浆果植物、蜜源植物,适当种植此类植物可将鸟类、昆虫引入校园,为孩子们提供观察鸟类、昆虫的机会,激发孩子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绿色植物是新鲜氧气的“制造厂”,适量种植能吸附尘埃,过滤空气。另外,有些植物还能分泌出杀菌素,如松、柏、冷杉、桦、栎等,能明显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保持环境空间的清新洁净。
国家《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二章第三节总平面布局中规定:“学校绿化面积中学每生不得小于1m2,小学每生不得小于0。5m2。”
(四)体育活动场地与设施
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与各种教室一样是学校必备的组成部分,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学校体育活动场地
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包括上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活动时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成片场地。体育活动场地一般应包括环形跑道运动场、直跑道、课间操所需场地,各种球类场地(可兼作操用场地),运动器械场地,小学的游戏场地等。
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的一般要求:应根据学校规模设置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环形跑道运动场和适量的球类场地等;应根据学校规模满足同时上体育课班数所需的活动场地;应满足全校师生同时做课间操所需的场地;应能满足当天无体育课的全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至少保证有1小时进行多种体育活动所需的场地;每班每周至少应有一次打大球(足球、篮球、排球)的机会。
当学校位于市中心区难以取得用地标准时,体育活动场面积亦应保证能满足全校师生同时进行体操活动的需要(小学每生不得少于2。3m2,中学每生不得小于3。3m2)[4],农村及城市普通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应该达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方炎热多雨,北方寒冷多风雪,故中小学要创造条件设置体育活动室(风雨操场),体育活动场所都必须使用有一定弹性的地面,以利于学生足弓的发育。《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二章第二节学校用地规定:“每六个班应有一个篮球场或排球场……”
根据国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又称“达标”项目)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生除做体操场所外,还应设有短跑、中长跑的场所,跳远、跳高、立定跳远的场所,掷垒球、实心球、沙包、推铅球的场所、单双杠场所以及开展各种球类活动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置游泳池。
在校舍单体设计时,可利用校舍屋顶或底层(设计成支柱层)辟作体育活动场地,扩大体育活动场所及面积。
2。体育设施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体质、开发智商等方面至关重要,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各类规模的学校都应配备相应体育器材设施。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5]的文件,《目录》共分为两大类,即必配类和选配类。必配类器材设施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各学校必须按照要求配齐。必配类分为一类必配和二类必配。一类必配是指各学校均须配备的最基本的器材设施;二类必配是指原则上学校也应配置齐全,但确因客观条件所限,难以配齐的,学校可有一定的自主性,根据本校的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其中足球、篮球、排球三项相关器材设施中不得少于两项。选配类是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配备的器材设施。选配类也分一类选配和二类选配: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二类选配则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确定的,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进行配置。对选配类器材设施,各地、各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有计划地选择配备。文件要求对《目录》中常用易耗器材,各校要及时补充,保持常量;应注意选用坚固耐用、价廉物美、功能齐全的定型产品。同时,还应本着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简易器材设施,但必须确保安全,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五)道路、出入口与停车场
1。道路
学校内部的主要道路必须与城市道路相接;学校内部道路既要与次要出入口相接,又要紧密连通到各栋建筑的出入口、学校各种活动场地及植物园地等。
当学校某尽端道路超过35m时,应留出回车场地。供消防车用的回车场地不应小于12m×12m。当学校校舍的组合形式为封闭式庭院,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内院的通道。学校内部道路及前庭广场宜采用硬质(整体或砌块)路面;整个学校内部的广场、各种道路应连接成完整不间断的硬质路面,以保证雨天的通行及各种用房的室内卫生环境。不论何种规模的学校,都应在校园内围绕校舍安排环状的消防车道。
校园道路、露天走廊、不宜铺设易使人滑跌、结冰难行等有安全隐患的平滑的大理石地面。为丰富校园环境,可以在园路与小广场的铺装上动动脑筋,如用不同颜色的碎石料拼成冰纹路;在主要活动区的小广场上,用彩色马赛克拼成图画,以形成色彩斑斓的效果;局部的散步小路还可用不同色彩的卵石拼成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图案,等等。
2。出入口
学校出入口是校内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学校出入口的选定对学校总平面布置有极大的制约性,对上下学的方便、安全也有较大影响,故应注意:
学校出入口应面向其所服务的住宅区或大量来校的部位;应设于靠近交通方便,上下学安全,车流量较小的街道内,如必须将主要出入口设于干道,应避开与大量车流出入的单位为邻;应有利于安排教学用房、体育活动场地,即有利于学校的功能分区及道路组织;应使学生入校后能直接到达教学楼;不应有横跨体育活动场地及绿化区的可能性;学生进入校门后能顺畅地不经过教学区就能直接到达体育活动场地;学校出入口是大量学生出人和集散场所,且时间集中,因此要有足够宽度的校门(供学生上下学使用),也应设一较窄的通道供学生上课期间有少数人通行之用;应充分考虑上下学时大量人流的通过,和出入校门前后的暂缓停留以及安全等因素,校门内外应设置视野开阔的、较为宽敞的缓冲空间。
3。停车场
中学生骑车上学较为普遍,因此必须解决巨大数量的自行车停放场所问题,自行车停放场所应设于校门两侧或临近校门建筑的半地下室。总之,应将自行车的活动范围限制在离校门较近的地带,以保障步行者的通畅与安全。
学校在入口广场一侧或附近还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地,汽车的活动范围,仍应限制在校园前庭广场或其附近,不宜扩大。
停车场最好设在树阴中,其地面宜采用花格状地面砖,在格子里种草,既美化环境,又能使雨水下渗,避免全部硬化。
[1]张宗尧、李志明主编,《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2]参见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3]根据近年《教育部政报》统计,1999年~2007年每年比上一年度全国小学数量的减少数(单位:万所)分别为1999年2。73,2000年2。87,2001年6。23,2002年3。44,2003年3。11,2004年3。17,2005年2。8,2006年2。46,2007年2。15。
[4]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二章第二节“学校用地”。
[5]教育部教体艺[2002]11号《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