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校的组织文化(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对学校组织文化的初步认识已足够我们认同其价值。有学者曾归纳了组织文化的一系列重要功能:(1)文化具有厘清组织边界的功能,它使组织形成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点。(2)文化产生了组织认同感。(3)文化促进了团体忠诚的发展。(4)文化提高了社会系统的稳定性。(5)文化是组织间的社会黏合剂,文化提供适当的行为标准。[14]当然,文化的功能还包括使人们认识组织的成就,促进正式结构的转变。但不恰当的学校组织文化也可能使组织陷入混乱或分裂,使组织成员相互猜忌或受到严格监控,导致学校和成员个人生活的动**,教育教学只能因袭传统习俗或纯粹基于个人自觉,并最终导致学校教育长期停留于粗制滥造的境地。正因为如此,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创建,就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前面关于文化独立性的分析已经涉及了部分核心领域,下面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影响文化创建的环境因素

约翰·E·丘伯(E。)和泰力·M·默(Moe,TerryM。)在其《政治、市场和学校》一书中指出:“所有的学校——包括历史上的学校、当前的学校和未来的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在适应其所处的制度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又反映了它所适应的制度环境。不同的制度环境,尤其是不同的制度管理体系(systemsofinstitutionaltrol),总是先天性地支持一定形式的组织结构而抑制其他组织形式的发展。结果是,不同的体系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组织,也就是具有不同特色的学校。在一种制度环境内形成的学校组织形式与另外一种制度环境下的学校组织形式完全不同。”[15]他们在这里主要强调了制度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决定性影响。其实组织环境中的其他一些因素对学校组织结构乃至组织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环境不仅仅是一种约束力量,而且是一种资源储备。人们在考察组织的环境时,通常大体区分出了组织环境的两个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方面:一个是技术环境,是由环境中的人员(生源、家长、师资、邻居、同伴等)、资金(如教育储蓄)、物质(文化娱乐设备设施乃至自然文化遗产)、文化(如传统习俗、仪式庆典、娱乐休闲、风土人情等)、知识和信息等要素资源所构成的方面,或者说,包括环境中对组织产生影响的更加物质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特征。另一个则是制度环境。在这里,“制度是由为社会行为提供稳定性和有意义的、认知的、规范的和管理的结构与行为组成的。”[16]说得更清楚点,制度就是由社会的管理规则体系、价值规范体系和认知—文化体系所构成的约束人们或组织行为的装置。而所谓制度环境,就是环境中所包含的这些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的比较象征性的、文化的特征[17],既包括某种民间规范,也包括那些正式的制度框架或安排。学校组织文化的生成和演变,与这两种环境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技术环境影响力的关注是早已有之的事情。今天,建立在一个高档社区附近的学校总是天生地具有某种文化优势,而那些建在国家政府部门或大型单位附近的学校所具有的优势更早已为世人所共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村的学校现在也都甚至早已向着那些具有经济、人力和文化优势的地方集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性、科层性或自主性。在某些条件下,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文化很多是来源于对外部示范性组织的模仿,而不是内部的自主创新。不但技术环境如此,制度环境的重要影响,现在也已慢慢为世人所察知。一所毫无办学自主权的学校很可能就是一所思想僵化、人浮于事的学校。因为在那里,没有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校长和教师作为体制内成员必须保持某种“同志式”的工作关系,缺乏管理学校动机和能力。学校外部的管理者名义上需要承担领导责任,但他们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和校长们也极为类似。这种环境最有可能导致产生混乱结构和权威结构的学校及相关的文化生态。正因为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所以经常能看到那些试图改进学校内部教育的实践,总是伴随着对外部环境的配套改革。而成功的学校通常也都成功地适应或利用了它们的环境。

(二)促进变革的内部策略

要有意识地推进学校的组织乃至文化变革而不是任其自然演化,肯定需要某种形式的科层制。前面我们对学校组织变革方向的分析,实际上也暗示在组织变革中首先需要建立的就是某种形式的权威结构。但科层制据说只会使个体的参与者疏离并遏制其创造性,好在这仅仅是一面之词。有研究表明,科层制能提供所需要的指导,澄清责任,提高参与者的满意度,激发创造性,减少角色压力和冲突,并减少疏离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把它区分成促进(enabling)与阻滞(hindering)两种类型。霍伊(Hoy)和斯威特兰(Sweetland)用这一对概念来考察学校结构,提出了促进型学校结构(enablingschoolstructure)和阻滞型学校结构(hinderingschoolstructure)。其中他们所强调的促进型学校结构的诸种特征(参见表4-5),可以看作是一份完整的促进学校组织结构与文化变革的内部策略清单。

表4-5学校结构的两种类型:促进与阻滞

资料来源:[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

思考与探究

1。如何看待那种将学校组织看成松散结合系统的观点?

2。如何看待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那种以绩效结构为核心的学校及其继续演化的前景?

3。如何看待学校组织的社会互动本质,如何理解组织在根本上是人类意识的表达形式?

4。设计一份问卷,以了解学校组织的技术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状况,或了解学校组织与组织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

5。实际考察一所成功的学校,了解其主要的故事、典故、传说、偶像和礼制,并分析其在学校中的运作方式与作用。

拓展阅读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2。[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3。[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蒋衡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5。Bolman,L。G。a。E。(2anizations:Artistry,dLeadership(3rded。)。SanFrancisco:Jossey-Bass。

[1]Ouchi,W。(1981)。The,MA:Addison-Wesley。41。

[2]Mintzberg,H。(1989)。Mintzbergo。NewYork:FreePress。98。

[3]Robbins,S。P。anizationalBehavior:troversies,Applis。UpperSaddle,NJ:AllynandBa。595。

[4]S,E。H。(1999)。TheCorporateCulture。SanFrancisco:Jossey-Bass。

[5][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6]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57页。

[7][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9~170页。

[8][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9][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窦卫霖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10]Firestone,;andWilson,B。L。(1985)。UsiidCulturalLioImproveInstru:ThePrincipal'stributioionalAdministrationQuarterly,21,7-31。

[11]Deal,T。E。andKennedy,A。A。(1982)。CorporateCultures:TheRitesandRitualsofCorporateLife。Reading,MA:Addison-Wesley。

[12][美]Fredburg,Allan:《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孙志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55、63页。

[13]Bolman,L。G。a。E。(2anizations:Artistry,dLeadership(3rded。)。SanFrancisco:Jossey-Bass。

[14][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15][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蒋衡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16]Scott,W。Richard(1995)。Institutianizations。ThousandOaks,CA:Sage。33。

[17][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22~130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