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校的目的(第2页)
(1)总体规格:面向世界的中国人
20世纪80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之后,“三个面向”就是成为指导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及整个90年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针。“三个面向”也包含了目的的含义,即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现代化的、面向世界的和具有未来意识的人。“面向世界的中国人”就体现了这种精神。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重提“面向世界”,比起当时来说,有了许多不同的含义。今天,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程度、与国际社会的交往程度和对国际社会的影响程度都是当时所不能比拟的。如果说邓小平同志当时提“面向世界”还主要是一种希望、愿望和要求的话,今天重提“面向世界”则是一种现实、必然和需要。从内涵上说,“面向世界的中国人”不仅要向世界学习,而且要积极地参与到世界事务当中,为世界性问题如生态问题、贫困问题、恐怖主义威胁问题等的解决,为世界的理解、团结、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德性、智慧和力量。
“面向世界的中国人”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致的。如果说,“面向世界”表明了理想的人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的话,那么“中国人”则表明了学校目的的价值立场和政治追求。因此,可以将“面向世界的中国人”看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另外一种表达。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或者说,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今天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总的答案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既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眼光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又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愿意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幸福努力奋斗的人。今天的世界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国际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不可能脱离世界大环境单独地进行。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懂得这一点,并擅长这一点。
(2)素质结构: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古老的教育理想,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对人、对现代学校提出的目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其基本含义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智力与情感、道德、价值观、信念的协调发展、个性、社会性与类特性的共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个性的发展,但又不止于个性的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需要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条件”[13]。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平均发展和同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意味着人的和谐发展与多样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全面”二字表明了人的发展领域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各个领域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必要性。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要求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幸福生活的需要,还是整个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个体的发展是终身性的,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先前的发展是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完全牺牲了某种重要方面或领域的发展,如身体素质的发展或价值观的发展,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后来的发展。一个身体素质不好的人一生当中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有限的;一个价值观念存在严重缺陷的人一生当中能够达到的发展程度更是非常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全面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为一个人终身发展奠基。个体的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终极目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14]的人是不会有幸福可言的。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们指出,幸福并不取决于一个人占有资源的多少,而在于他她是否拥有和谐的身心状态。一个将人性等同于个性并将个性凌驾于社会性和类特性之上,不肯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哪怕一丁点善事的人是不会有幸福体验的。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是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一个智力发达但是情感品质和价值观念却停留在很低水平的人恐怕不会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建设者,也不会成为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人。正是在此种意义上,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15]
(3)一组关键素质
从人的发展具体素质内容方面来说,学校目的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从身体方面的素质要求、智力方面的素质要求、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素质要求一直到信仰方面的素质要求。在培养这些素质方面,学校教育不可能平均用力。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校都应该培养那些在青少年现在和未来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素质,这些素质就是关键素质。一般来说,关键素质的确定与时代环境有密切关系,是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政治体制、社会交往模式等对个体提出的综合性要求,也是当下社会中人的发展中最急需培养的素质。
根据上面对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学校目的的表述,根据思考21世纪学校目的所要考虑的社会背景以及所要针对的人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21世纪的学校教育应该着力培养的关键素质主要有以下几组。
一组与良好个性培养有关的素质,如健康、节俭、诚信、理性、关心、自主、创造性、尊重生命、批判性思维等。健康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条件。当前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健康。节俭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现代美德,是可持续发展观对个体的要求。因为环境的破坏、生态的恶化归根到底是因为人类奢侈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诚信也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德性基础。理性是现代社会的基础,理性精神也是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关心既是对他者的给予,也是对自我的肯定。从关心当中,人们找到了改善社会关系的道路。自主是民主时代个体的德性,自主的人而不是依赖的人才能成为民主社会的积极建设者。创造性是人的存在特定,也是一种人的潜能。创造性从一种潜能向现实创造性行为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具备许多的条件。学校应该致力于提供这些条件,帮助青少年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水平。尊重生命是世俗化时代的德性,对生命的漠视、轻视和轻易地放弃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症。批判性思维是信息时代对于个体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一组与社会性培养有关的素质,如民主、公正、宽容、社会责任、法律意识、团结与合作等。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自由不仅是智慧和德性的源泉,还是民主的基础。民主不仅是一种政体的形式,而且是一种公共政策产生的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公民提出的素质要求。公正是人类古老的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正义感的培养和正义文化的形成也是当前中小学价值教育亟待加强的。宽容是一种古老的美德,更是文化多样性时代人们的公共生活所需要的一种素质。宽容意味着对多样性的承认和尊重,是一切社会交流、对话与共识的前提。社会责任是对抗极端个体主义所必须的,为了防止社会生活的“原子化”,必须不断地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对法律的尊重和维护是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团结与合作是防止社会分裂和重新阶级化的要求,也是应对社会危机的良药。
思考与探究
1。请从目的、手段、结果及伦理性等角度辨析“教育”、“教唆”、“灌输”、“训练”、“宣传”这些概念之间异同,并观察实际学校生活中的这些行为之间性质的差别。
2。请查阅资料,比较家庭和学校在履行教育职能方面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理解它们在教育青少年儿童方面的功能性联系。
3。请论述学校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之间的统一性,并具体分析当前学校的价值取向。
4。请通过专门的途径,如见习、实习等,和学校的老师、同学讨论21世纪应然的人才素质;也可以访问几位中小学生的家长,和他们讨论什么是孩子们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建议选择其中的一种素质进行定义、阐述、论证、评价并考虑如何在孩子身上培养起这种素质。
拓展阅读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4。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参见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译:《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70~380;75~78页。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译:《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70~380;75~78页。
[4]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5~107页。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4;184~185;188;195页。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4;184~185;188;195页。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4;184~185;188;195页。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4;184~185;188;195页。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75~76页。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75~76页。
[11][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戴侃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13]黄济:《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1、102页。
[14]这里所说的“畸形发展”不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而是指心理发展、道德发展或价值发展方面的严重问题。
[15][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