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校类型(第2页)
英国综合中学是一种将文法中学、现代中学与技术中学综合在一起的学校。目前,综合中学已成为英国中等教育阶段的主要学校类型。英国中等教育的综合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当时盛行的智力测验和11岁儿童的选择性考试的批判。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背景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差异。一般来说,文法中学学生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现代中学学生多来自劳工阶级家庭。因阶级差异,导致劳工阶级子女能力未能充分发展而引起了教育的不公平。另外,60年代之后,随着就读中学人数的快速增长,引起文法中学名额相对减少,导致大量中产阶级家长担心其子女被分入现代中学,因而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压力要求中等教育改革。1965年,工党执政后,终止11岁选拔考试并消除中等教育中的分离主义,决定在保留文法中学和公学的前提下,把其余中学全部改造成综合中学,标志着中等教育综合化第一次上升为英国国家政策。1965年《中等教育的组织》的第10号通告提出了中学综合化的六种形式:第一种是“一贯制综合中学”,在校学生年龄为11~18岁;第二种是“两段制”,分为初级和高级综合中学,所有学生在13、14岁时自然转入高级综合中学;第三种是“两段制”,分为初级和高级综合中学,部分学生在13、14岁时升入高级综合中学,其余仍在初级综合中学学习;第四种是“两段制”,分为初级和高级综合中学,但高级中学有两类:一类为学习年龄达到或接近义务教育年限,另一类则超出义务教育年限。所有学生在13、14岁时在这两类高级中学之间进行选择。第五种是“三段制”,所有学生在8、9岁时从小学转入综合性中间学校,然后在12、13岁时转入修业年龄为12、13~18岁的综合中学。第六种是“单一制”,学生年龄为11~16岁,另设立由16岁以上学生自行选择的第六学级学院(SixthFe)。[1]在六种形式中,“一贯制综合中学”发展最快。
(三)德国模式
20世纪70年代左右,以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综合中学为样板,德国开始了综合中学的实验,拉开了德国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序幕,并于1968年建立起第一所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由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合并而成;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具体分为基础班和扩大班,学生根据各自的成绩分别进入不同的教学班。德国的综合中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10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涵盖面比较广泛;第二阶段为11~13年级,是志愿教育阶段,课程与完全中学相同。由于德国传统的中等教育结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各派政治力量对综合中学争论不休,影响了综合中学的发展。因此,在综合中学就学的学生比例一直不高,直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综合中学才取得与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同等的地位。
三、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而出现的特色化学校类型
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选择性。在许多国家,为了给择校的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学校,近年来各种具有特色的学校应运而生。例如,在美国主要有:磁石学校、高品质学校(对于优异学生,一些大城市建立了特殊学校对其加以培养)、蓝带学校、微型学校(特色是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与教学,如设计一些独立的课程来吸引残疾学生、怀孕学生、劣迹学生和其他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二次机会”学校(为一些曾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学生提供特殊服务,这些学校的授课时间和课程设置等均与其他学校不同)以及特许学校(相当一部分特许学校创办的初衷是为解决一些特殊儿童上学问题)。英国主要有专门特色学校、灯塔学校、城市技术学院等。日本中小学的教育也是以重视学习的个性化为目标,实施学校和办学的特色化改革。具体做法就是设置六年制中学和学分制高中。六年制中学就是把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连续起来,持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校系统地、全面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和志向的发展。六年制中学特别是针对那些适合早期进行的专业性、连续性较强的教育类型如艺术、体育、外语等教育,以及自然科学、数学、信息科学方面兴趣与技能的培养等。学分制高中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科目,对达到规定成绩者给予应得学分,学生在三年内修满规定学分,给予高中毕业资格。[2]在我国,近年来盛行的诸如“艺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等等也属此列。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美国的磁石学校、蓝带学校以及英国的灯塔学校。
(一)磁石学校(MagSchool)
20世纪70年代初期产生于美国的磁石学校,旨在以其办学特色吸引学生就读,主要为解决公立学校面临学生高缺席率及高退学率的经营困境,同时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拉平种族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现象。磁石学校属于公立学校性质,必须接受当地学区委员会的评审及行政管理。许多磁石学校开设于居民多元化的城市学区,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而吸引生源,在课程设计上非常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常开设富有特色的培养特殊专长的学科,如音乐、戏剧、电脑、法律和其他视觉艺术等等。磁石学校本身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天才学校、外语学校、蒙台梭利学校、艺术学校等等。总之,磁石学校赋予了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打破了公立学校高枕无忧的垄断局面,促使公立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二)蓝带学校(BlueRibbonSchool)
蓝带学校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评定的一种示范性学校。蓝带学校计划的实施是从1982年开始的。是指在初等和中等阶段的公立学校中,在缩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者在学生成绩方面获得异乎寻常高水平的学校。这些学校在行政领导、教学、课程、学生成绩、家长参与等方面表现十分突出,证明家长、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的团体工作承诺和努力的结果成就了杰出的学校。新蓝带学校还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校里至少有40%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二是学校里学生的成绩位于本州组织的考试的前10名位置。注重学生的成绩是蓝带学校的最大的特点。蓝带学校有如下特色: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发展公民意识、品性教育和自我决策的教育;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学校重视学生评价和学校改进计划;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行政重视问题的解决,并视问题为改进的机会;学习环境有利于所有的学生,学校气氛有助于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与家长密切合作;要与周边的学校共享本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以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
(三)灯塔学校(BeaSchool)
灯塔学校是英国的一种特色学校,创办于1998年。灯塔学校加强了学校的伙伴关系,且在课程开发、学生管理、优质教育、特殊教育需求、防止欺凌行为教育、改善家长参与方面有突出的表现。一经认定为灯塔学校,学校必须将其特色与其他学校分享。其做法有提供教学导师服务,办理校际教师在职研习和进修活动,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等。地方当局还要协助建立校际学习网络,将学校特色介绍给其他学校,帮助其他学校进行教育革新,提高教学质量。其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其他学校或组织机构有较紧密的联系,易于分享观念和经验,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教学水准;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自尊与自信,增强其荣誉感;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并能赞扬且珍视教师的工作;能吸引教职员任教与留任;鼓励反思;较弹性化的运作管理,不仅有利于创造的发展,也较能符合个别的需要;开设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对学生的管教比较好。
思考与探究
1。试比较我国“校长负责制”与西方“董事会(理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
2。在我国,家长参与具有哪些形式?家长参与形成制度了吗?
3。学校结构改革往往是有阻力的。如果你是一名校长,你如何来设计相应的步骤来推动学校结构改革?
4。阐述当前中等教育综合化改革的背景。
5。西方国家是如何加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衔接的?
6。你认为我国学校体系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形成了合理的分流吗?为什么?
7。美国的综合中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特征?
8。阐述我国混合制学校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拓展阅读
1。史静寰主编:《当代美国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3。周满生主编:《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1]王桂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2]崔相录:《中小学多样化·特色化大趋势》,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