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越百年时空的见证(第3页)
罗涯恩入学的年代正好是霍广河接掌广雅的时期,校歌中的“知行并进,生活共同”让他深有体会,学农学工的经历也印象深刻,“对我们来说,培养工农意识,不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寓意深远”。当时全校教室所有的书桌、藤椅均由学生亲手制成,学校不仅省却了一笔购置费,而且学生还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关键是这些自编桌椅会代代相传下去。
1937年,值得所有国人铭记的“七七事变”爆发。那年冬天,广州遭受了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为了避免无谓牺牲,广雅中学奉命迁往顺德碧江。当时的校长黄慎之带领全校八百多名师生往南迁移,并携带千多张铁床、十余万册图书,以及足供分组实验的各种仪器。到达目的地后,所有的学生被安置在苏氏祠堂、忠义名臣祠、五间祠、良璧祠等各式各样的祠堂内。尽管条件艰苦,但丝毫不影响学生的用功程度,每人书桌上摆着一盏火水灯,大家聚精会神地埋头温习。在碧江期间,郭沫若曾到广雅中学演讲;叶剑英也在大夫祠告诉广雅的学生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并称赞广雅是“一间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我今天十分兴奋,因我以为不是到一所普通的中学校,而是到了一间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叶剑英《把握住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
广雅被誉为“华南革命者的摇篮”,1938年的夏天,广雅“抗先”队和学生会组织学生学习军事,进行野外游击战演习,利用假日到石岐等地募捐,并深入农村,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广雅在西海、碧江、路尾围、陈村等地开展的抗日救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在顺德一带影响较大。
不过很快,广州沦陷,广雅中学不得不再次南迁,而这次因为敌蹄骤至,大部分设备和校具不得不遗弃。在茂名信宜,广雅中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广东省立南路临时中学。学校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乡村,水口村有一座十多丈长的浮桥,学生上学都要经过此处。此时的广雅中学兼收女生,并招收了一个师范生班,她们要接受着大时代所给予的考验,更坚强、更出色地肩负起抗日救国的责任。
1941年,广雅恢复原名,冯肇光接任校长。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掀起反共**时期。国民党对学生思想统制越来越紧,政治形式十分复杂,但冯肇光仍坚持开明办学的方针,他聘请了一批地下党员和思想进步的教师来任教,如廖根培、张秉新、黄少潘等,为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和地下党的各种进步活动,提供了一个比较开明宽松的环境。王国强是中共信宜县(今信宜市)特派员,他决定以广雅中学为重点,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建党工作,因此也与广雅中学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情缘。
这一年的下半年,广雅还以学生会的名义办起了夜校,主要任务是教授青年农民读书识字、学习文化,提高政治觉悟,懂得抗日救国的道理。学员是村里贫穷读不起书的青少年,甚至是地位低下的婢女,共30余人。这间农民夜校设于一间破旧的五谷庙内,庙宽30平方米,墙上挂起一块黑板,庙内摆放了十几张课桌和长板凳。夜校的设备和学员所需的书籍、纸笔、煤油等用品都是由广雅的党员和进步学生捐款购置的,他们也承担起了教学的任务。
直到抗战胜利,恢复原名的广雅中学才得以回到广州西村。曾经的红墙绿瓦,历经战火洗礼,早已面目全非,往日精华,尽付流水。“广雅书院时代的旧建筑物十分之九倾塌了,仅存大礼堂和无邪堂两座空壳子,霍校长任内的新建筑物,也多残破不完,最令人不安的是垃圾马粪堆满了每个角落,野草杂树丛生,学校用具,一无所存……”兼具教育家和历史学家身份的王兴瑞是抗战胜利后广雅中学的首任校长,面对一片荒凉不堪的景象,他致力于校舍的修葺,使广雅恢复旧貌,并使广雅精神维持不堕。
(三)现代杏坛梦想家
1949年深秋,全国上下洋溢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一天早上9点,四个人围坐在一起商谈军管会接管广雅中学事宜,其中一个叫石屏的人作为军官小组代表组织广雅中学临时校务管理委员会,处理当时的校务兴革事项。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立广雅中学正式更名为广东广雅中学,并被指定为重点学校,一切又是新的开始。
短暂的过渡期之后,爱国人士卢动从香港回到广州,他成为广雅中学的新一任校长。拥有革命背景,让卢动威望很高,而且极好的口才,更是让广大师生钦佩不已。卢动出生于“二月二卖身节”的发源地——东莞东坑,少年时期,因打篮球一举成名,之后在广东体育界颇有建树。
新中国的成立,也就意味着新的教育。根据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因此,开展以正课为主的新民主主义学习成为广雅中学的当务之急。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卢动按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学校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主持工作进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要改造好学校,必须在正确的方针指导下,敢于大胆创造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改造好学校,必须把依靠师生共同努力跟紧靠上级领导统一起来。
关于卢动改造旧广雅的这段历史,一位叫梁伯行的语文教师加班熬夜编写了五幕话剧《稳步向前》,对此进行了艺术化的演绎。剧情包括从地下学联同学的迎接解放活动,到解放、接管,参加一系列政治活动,锻炼成长,入团参军。《稳步向前》原名《时雨春风》,因学校正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稳步向前的方针,于是易名。这部话剧由广雅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在校内外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还推动了全校转入以正课为中心的学习。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广雅就有进步的剧社出现,上演过不少进步话剧,为宣传和动员民众抗日起了积极作用。广雅话剧运动的特点是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寓教育于文娱活动之中,在帮助同学树立革命人生观和培养一些艺术尖子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的报告内容传入广雅校园,兼任副校长和教务主任的卢炽辉听了之后更加明确了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决心加强教学领导工作,并且意识到教学组织的核心是教学研究组,因此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卢炽辉与卢动同样来自东莞,可能是这份同乡的情谊,让他们成了最佳拍档。在卢动升迁担任广东省体育方面的领导之后,卢炽辉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坚守之路,他是广雅中学任期最长的校长。而且在“**”之后,卢炽辉又重掌广雅中学一年多的时间,这在广雅历史上绝无仅有。
卢炽辉于1941年大学毕业,在党的地下组织的引导下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他曾在东莞、阳山等地办学,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当时一大批青年,在卢炽辉的教育熏陶下,走上了革命斗争的第一线,成为出色的革命战士。
在卢动、卢炽辉两任校长的励精图治下,广雅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学生、教职工人数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优良的学风也逐渐形成,这一切为广雅中学的蜕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3月1日,《南方日报》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个优秀的班》的报道,宣传广雅中学初三(乙)班的学风优良、成绩突出和团结互助,这个优秀的班集体正是当时广雅中学的一个缩影。
1960年4月,曾讲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名句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以中央文教小组组长的身份,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发表了《教学必须改革》的报告,提出要“适当缩短学制,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作为华南地区最负盛名的一所学校,广雅中学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块“试验田”,是年下半年开始新学制的实验工作,试行中学阶段五年一贯制。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减少循环,缩短学时,提高程度,提高主要学科的知识水平;在教法上,强调加强直观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得知识。活泼好动、聪颖好学的学生们,在教改所创造的新因素的引导下,思维能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脑力与体力得到了全面发展。实验工作证明了,新制的教学计划基本可行,并且在试行的当年广雅就被评为先进集体,还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1965年,广雅中学完成了第一届五年一贯制实验的任务,毕业生绝大部分升入大学本科其中还包括一些重点大学。
就在广雅中学即将腾飞之时,一场灾难不期而至。“**”期间广雅中学历经了一次坎坷辗转。数次更名,校舍被毁,教育质量急剧下降。
廖小琪是“**”后的第一批学生,她第一次踏进广雅的大门,注视着这无限向往的校园时,惊呆了:破烂不堪的门窗、伤痕累累的桌椅、杂草丛生的操场、摇摇欲坠的湖心亭、尘封垢积的冠冕楼、陈旧简陋的宿舍区……梦寐以求的殿堂,竟然是这样荒芜的废墟。
1978年,广雅中学得以恢复原名,同时重新列为省市重点中学,由此也开启了新的征程。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广雅中学实行拨乱反正,校容、校风、校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德智体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一任校长吴蔚棠肩负起广雅中学复兴的重任,在他的主持下,1979年开始恢复“六三三学制”,明确提出:以教学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做到四个一齐抓,即德智体一齐抓,各年级一齐抓,文理科一齐抓,课内课外一齐抓。
近三年呕心沥血的复兴之路让吴蔚棠付出了健康的代价,1980年初,不得不离职病休,离开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老校长卢炽辉临危受命,重返广雅中学,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塑工作。面对重重困难,他带领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科学民主管理学校。只是艰难的恢复进程让很多人沉不住气,于是有人提出,广雅要上去,必须打“激素”,主张用分快慢班、增加大量边缘知识、加班加点的办法,把升学率提上去。对于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卢炽辉与他的领导团队达成了高度的一致:绝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他们不分快慢班,不搞题海战术,不搞突击补课,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一齐抓。在教学上,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循序渐进,抓好基础年级、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0世纪90年代,是广雅中学发展的黄金年代。党的十四大报告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进步和科学文化水平提到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广东要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中共广州市委提出,力争用15年的时间提前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目标。广雅中学的改革和发展与此息息相关。
一群有着崇高理想和强烈事业心的人把握这个有利时机,开始为广雅中学的明天奋斗。时任校长郭乃正朝气蓬勃、年富力强,而且不畏艰苦,不计时间与报酬,全心全意把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经过反复地讨论研究,改变广雅命运的《整体改革全面发展规划》出台,提出了创建师资一流、设备和环境一流、校誉一流、管理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具有广雅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1993年最后一个月,省一级学校评估团第一组来到广雅中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评估验收工作,其团结的领导班子、优良的教师队伍、健全的德育机制、特色的教学工作以及科学的后勤工作,得到了评估团的青睐,最终顺利通过评定,由此,广雅中学成为首批省一级学校。
——省一级学校评估团
时间跨入了21世纪,历经岁月的打磨与沉淀,广雅中学越发沉稳自信地往前迈进。原广东省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森林考察广雅中学时曾说:“广州有广雅这样好的学校,是广州人民的福气。”在2006年刚开始的时候,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黄永光开始接手广雅中学,为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做最后的努力。事实上,此时的广雅中学不仅是广州的广雅,也是全国的广雅。这一年的11月份,教育部开展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培训工作,45位全国重点中学的校长莅临广雅中学,其中苏州市第一中学的校长周春良由衷地称赞广雅中学是“梦中的学校”。
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名校广雅中学被世人誉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活的见证”,在时间与历史的泥沼中,它从未忘记初衷,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在人们乐此不疲谈论教育梦的当下,广雅中学的教育梦无疑更为清晰,也更为坚定,它是当代杏坛的资深梦想家。
[1]山长即院长。
[2]课即考试。
[3]广东省广雅中学。广东省广雅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
[4]周汉光。张之洞与广雅书院[M]。北京: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3:56。
[5]广东省广雅中学。广东省广雅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
[6]监督即院长。
[7]“士的”,英文手杖的译音;“士的党”,指当时一个以反动学生为主体的军事法西斯组织,常用手杖殴打集会的进步学生及群众,被群众鄙称为“士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