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绿色教科研(第1页)
二、绿色教科研
广雅鼓励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成长,广求雅学,教海研真,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监控力度,让学生给教师打分。广雅中学提倡“绿色”的教学科研活动,用质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一)把金钥匙交给学生
2015年4月9日,广雅中学学术报告厅,高二13班的何慧晶同学在讲台上介绍了日本的学校:“进入日本学校要换学校统一的拖鞋,学校建筑和工地临时住房的建筑材料是一样的,十分简陋!他们的教室教学硬件并不如国内的高级——没有电教平台,只有一张简陋的桌子;没有电脑和投影机,所有老师上课都是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在教学纪律方面,日本高中也是禁用手机的,而且他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规定,比如说上课不能喝水,等等。”
这是“广雅学生大讲堂”的现场,这期开讲的嘉宾是寒假广东省科技交流访问团的成员们。除了何慧晶,还有她的3个小伙伴,四位主讲人分别从科技、生活中的人性化设计、日本学校及家庭生活讲述动漫之外的日本故事。
2014年的寒假,十名广雅学子受邀前往日本爱知县,进行了一周以科技为主题的访问活动,并在此期间与日本超级科技中学的学生一同学习,在日本家庭寄宿,充分地体会日本的风土人情。此次的学生大讲堂正是围绕这次访问活动展开的,让同学们在演讲中以小见大,在细节中认识更真实的日本。同时,由中日差异发散思维,使学生思考自己的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感。
不再只是听众!广雅中学给予了学生们一个主动发声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不需要是成绩拔尖的“学霸”,也不需要是大名鼎鼎的学生会主席,只要是有兴趣、有爱好,愿意把自己熟悉的领域与同伴们进行分享的在读广雅学生,都可以获得这个舞台。
何慧晶后来在谈到这次主讲经历时说:“我从未想过我也能站在学术报告厅的舞台上,左手握一支激光笔、右手握一个麦克风,像TED演讲里的名人、专家一样,脱稿分享赴日交流中的收获,展现自我风采。”
其实名人、专家并没有这么遥远,在同系列的“广雅大讲堂”中就出现过不少“大人物”,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原创者黄伟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网易首席招待官丁磊、奥运柔道冠军冼东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等,他们都曾来广雅主讲。
回归到日常的课堂,广雅中学一直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效益意识,追求绿色课堂和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2011年9月19日下午,“有效课堂大家谈”学术沙龙在山长楼东举行,此次的主题为“巧设课堂活动,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课题组15位英语学科成员出席外,还特别邀请了来自语文、数学、生物、政治和历史等学科的精英教师来参与此次学术交流,他们就“有效教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历史老师李玉红说:“有效教学就像举办沙龙一样,要实现分享的过程,达到分享学习的目的。”
语文老师肖广慧讲:“学生课堂参与了一定就是有效吗?不一定。”
生物老师苏科庚认为:“有效的课堂活动不一定得到所有学生的认可,也并不需要过分地追求学生的喜欢。严师同样出高徒。”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节好课应有五个标准:一是有意义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广雅中学的有效教学,注重“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强调“高阶讲授、高阶互动、高阶管理”。课堂的有效性需要在三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基础与规范,因为课堂不能太满;二是思维与探索,因为课堂不能太慢;三是生成与生动,因为课堂不能太散。
徐飞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有效课堂,在一节数学课上,他只讲了三道题,分别是有理数加减、整式加减和简单方程。为什么三道题花了整整一节课呢?原来,对于第三道方程题,有两名学生一直弄不明白。于是,徐老师先请几位学生当“小老师”,却没讲明白;于是他又亲自讲解。光这道题,就花掉了大半节课的时间。
课后,徐老师解释说:“这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明白数、式和方程之间的联系,即数是为式服务的,式是为方程服务的,而方程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看似已掌握了知识的‘小老师’,一讲解,就暴露出思维的深层次问题。他们之所以讲不明白,是因为只理解了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而没有把数、式、方程打通来思考;不懂的学生听不明白,是因为他们只理解数,不理解式。我最后的讲解,让已经会了的学生对问题理解更进一步,明白了式和数的关系;而后进的学生则知道了如何移项。”
叶丽琳认为,优质课堂评价标准不在于课堂容量大小,而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一堂优秀的课,不一定是高效课堂,我们老师要非常清楚自己要传递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带来非常清晰的课堂。只有优质的课堂才能达到真正减负的目的。”在叶丽琳的课堂上,她总是会问自己,学生懂了吗?思维有启发吗?
大约2013年左右,广雅中学立足于课堂,着手进行大“微”、小“微”的教学微改革。大“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微”则是各科根据各学科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革。
广雅中学的这种改变顺应了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一位曾在杜郎口中学进行过深入调研的资深记者说:“‘杜郎口’,一所学校、一个课改符号、一种教育观,大名鼎鼎又极度敏感。它曾经改造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创造出了半个中国的学校都在使用的导学案,这是一大创举,也是一大贡献。如今,它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全校取消导学案。世界上最难的超越,无外乎自己创造了它,又亲手消灭了它。”
一直以来,杜郎口中学是全国中学教育风向标,这次的“自我否定”传递出来了某种信号。
关于“微课题”的校本研究,广雅中学设置了三点要求:一是选题要小,只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二是周期要短,时间限制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三是人员要少,鼓励个人独立研究。像高二学生作业调控的研究,可以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提炼出这样的选题:“高二××学科作业分层布置的研究”“部分欠交作业学生的思想辅导研究”“某某学生欠交作业的家庭原因分析及有效干预研究”。
教师的课是否只讲给学生听?其实不然。广雅中学出台了一套崭新的听课、评课制度,规定: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教务处正、副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其他行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科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备课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节,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见习期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每次听课结束后,原则上安排接下来的下一节课进行评课,评课地点由科组长或备课组长提前做好安排。同科组内凡参加了听课且下一节课无授课任务的教师进行评课。
每隔两年,广雅中学还会邀请广州市教研室所有学科的全体教研员到校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督导。教研员到校后,随机进行听课(推门课),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和“不及格”三个等级。2013年9月27日,广州市教研室12个学科,共计55名教研员到广雅中学听课、评课,共听取88节常态课,其中26节被评为“优秀”。
自开展绿色教学研究以来,广雅中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逐步生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体现了民主、和谐、自主、生本、生成、多元评价的课堂,营造了有活力、有效益、有生气的绿色课堂。学校多次在年级进行教学问卷调查、教师学生面对面等活动,了解学情,让学生充分提出教学建议。
教师被誉为手执金钥匙的人,广雅的教师把这把钥匙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2015年7月17日,104岁的杨绛先生在谈到教育的时候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二)向教师成长要质量
特级教师宋曼蕾早就是一名享誉国内高中音乐教学界的名师了,但她还是说:“我是一个永远的学习者。”曾经被安排创建“语言艺术队”,她顶着压力在陌生的领域中奋力摸索;从未当过班主任,却要掌管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她摸着石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如今的宋曼蕾顶着“乐”教先行者、传道者的名号,依然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苦苦探索,因为她明白,这条道路没有终点。
教师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任何学生的成长,首先要有教师的成长。
叶丽琳认为,对教师提出任何苛刻的要求都不过分,“因为任何学生的成长,首先要有教师的成长,没有教师的成长,这个后续力和发展力是有限的。教师只有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有自己教育的愉悦和幸福感。”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广雅也指出了方向:科研和培训。积极申报课题、参加科研竞赛、参与专业培训,都可以促进教师不同程度地成长。
教研是教师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广雅教研》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阵地,“广求雅学,教海研真”。换句话说,教学和研究,“教研并重,知行统一”。校长敦促广雅中学全体教师要重视两种成果的积累,一是教学成果,二是科研成果。
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科组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学习氛围,形成有广雅特色的教研模式,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教研处恢复并主办了《广雅教研》。《广雅教研》实实在在地聚焦广雅、发现广雅、研究广雅,及时地为广雅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现实问题提供充分的理论解释和可操作性强的解决办法;努力将教研与教师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合,让教研为德育服务、为教学服务,在服务中不断拓展教研的深度和广度。
《广雅教研》对根植并强化教师们的“教研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发展、培养造就科研队伍提供了新的舞台。
“教学科研是我校近十年来长抓不懈的重要一环,是和谐教育办学模式的六个因素之一。科研兴校、科研强师已为广大教师认同,目前已形成一处(科研处)、一阵地(教育科研成果展览)、一窗(科研之窗)、两刊(《广雅教研》《广雅教学通讯》)、三制度(教研项目的管理制度、成果的评比制度、奖励制度)的管理机制,营造了浓烈的教学科研气氛。”曾主管教学研究的何冠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