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蕴藏典雅文化的殿堂(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蕴藏典雅文化的殿堂

从张之洞到梁漱溟,从周敦颐到叶剑英,广雅历来与历史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山长楼到冠冕楼,从清佳堂到昭明楼,广雅的楼宇总是给人一种既古老又青春的感觉。葱茏的古木,古朴的石道,厚重的碑亭,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典雅的学府,文化的殿堂。

(一)最是人文能致远

清道光年间,张锳在兴义任职,府第里遍植莲花,张之洞对莲的喜爱大抵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年仅11岁的张之洞曾即席作700余字的《半山亭记》,震惊四座,其中就透露出他对莲花的迷恋与赞叹。

为此亭也,则胜迹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见赏,凡夫出尘拔萃,必无沉滞而不彰矣,所以谓之与民同乐也。不志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传于奕世,是贻林泉之愧也。

——《半山亭记》

不管是不是因为莲花,张之洞对周敦颐的敬仰与推崇是毋庸置疑的,故在广雅书院东北方向修筑濂溪祠,专供祭祀濂溪先生。周敦颐,别号濂溪先生,宋儒理学开山鼻祖,其传世名篇《爱莲说》为人们诵读了近千年。其实,周敦颐与广东的渊源匪浅,当年他曾任广东转运判官,德惠百粤,而且其一支后裔在广州生根繁衍至今。

濂溪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两百平方米。正门木额匾上书正楷“濂溪先生祠”五字,二进后墙正中供濂溪先生牌位,上书“先贤濂溪先生神位”。但历经岁月洗礼,濂溪祠一度变为斋舍,再而为工房,后而为仓廪,几经风雨侵蚀,往日盛景,已不复存在。直到2008年,广雅中学重修濂溪祠,祠中立周敦颐之铜像,以赡圣儒之尊;墙面镌刻爱莲说文章,以养君子之品。重修之后的濂溪祠还被赋予新的使命,它成为廉洁修身的教育平台,先后举办了“雅人雅兴雅集”艺术展览和“广雅·濂溪文化艺术展”。通过游园赏荷、邀请周敦颐后裔解读“莲花精神”、播放廉洁教育成果展示视频等举措,广雅中学响应新时代国家的号召,让“廉洁文化进校园”。广雅师生在此共同感悟莲的“濯清涟而不妖”,保持人的自然和心灵美德本色;感悟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勉励自己腰杆挺直,胸襟豁达,永葆青春活力;感悟莲的“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提高自己的美誉度,促使自己美德传播。

2011年初夏,那是一个莲花盛开的季节,黄永光专门在学校的官方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鲜艳夺目,心态优美,清新脱俗的一株并蒂莲在满池荷花中显得非常可爱。”并蒂莲,顾名思义,是一枝花柄上形成两个花蒂,并开两朵花,结一对莲蓬。并蒂莲是荷花中的珍品,其生成的概率仅十万分之一,是十载难逢的植物中的“双胞胎”。而且专家证实,并蒂莲不可遗传,只能天然生成。并蒂莲确实是珍稀之物,而且生长于广雅百年荷塘的并蒂莲更是独特,与一般的并蒂莲不同,形状更加硕大,两朵粉红色的荷花并排长在同一杆茎上,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婀娜多姿。

不仅仅是张之洞,梁鼎芬对周敦颐也推崇有加。1889年,梁鼎芬离任之际,专引周敦颐所作之《拙赋》,书写《拙酓》敬志朱一新,如今石碑置于濂溪祠内。《拙酓》石碑年代久远,它的发现颇为意外,1991年6月,广雅修建校办机械厂(厂址即濂溪祠),在拆墙时,发现一石碑藏于其中。小心取出,字迹尚可辨,只见碑文的正上方有“拙酓”二字,是这首赋的标题。

“拙酓”之“拙”,指“拙诚”,即质朴无华、诚实可信之意。《韩非子·说林》:“巧诈不如拙诚。”“酓”(通檿,音yǎn,同演),意为一种可用于喂蚕的桑树。《史记索隐》记载,“《尔雅》云:‘檿,山桑’,是蚕食檿之丝也。”《史记·夏本纪》中有,“莱夷为牧,其篚酓丝。”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记有,“孔安国曰:‘酓桑蚕丝中琴瑟弦。’”酓丝:蚕食山桑叶所吐之丝,即柞蚕丝,可供织作,制琴弦最佳。此处引申为歌颂之意,“拙酓”意即对拙诚之咏诵。

拙酓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

喜而赋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濂溪先生《拙赋》书寄

鼎甫我兄经席

鼎芬敬志

——选自广雅书院1889年《拙酓》碑碑文

《拙酓》石碑是广雅中学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除此之外,山长楼东西厢之间通道的外墙上,还镶嵌着三块石碑:张之洞为创建广雅书院上呈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奏折《创建两广诸生合课书院奏折》;张之洞请光绪皇帝书写广雅书院正门匾额的报告《请颁御书匾额折》;由张之洞亲自审定的《广雅书院学规》。在无邪堂以南、含英楼以北的那片老榕树下,也笔直地伫立着四块大石碑:张之洞手书的《许君说文解字序》,提示广雅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广东巡抚吴大澄手书的《郑君六艺论》,提示广雅培养人应具备的学养;翰林侍读学士[1]李文田手书的《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提示广雅培养人才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广东学政[2]汪鸣銮手书的《程子四箴》,提示广雅培养人才应具备的思想品德修行。这些石碑篆书的内容十分重要,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不可否认,周敦颐这个著名历史人物对于广雅这片育人之地的独特意义,其理学在张之洞、梁鼎芬的办校指导思想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例如,张之洞将“儒家”“理学”相提并论,期望广雅学子“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在广雅学院行开学礼时,张之洞带领两广二百门生首拜孔子,次拜濂溪先生,而这一悠久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

除了周敦颐,对广雅产生过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不在少数,姑且不论张之洞、梁漱溟等为广雅做出莫大贡献的大家们,叶剑英的足迹、杨匏安的英姿至今还徜徉在广雅中学古朴的石道上。置立张之洞、梁漱溟、杨匏安等广雅先贤塑像的文化广场,构成了广雅中学厚重、典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2005年11月6日,是张之洞铜像揭幕的日子。这尊铜像出自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潘鹤之手,矗立在图书馆门前,高约两米,只见张之洞昂头望着远方,眼光深邃,一只手拈着胡须,似乎若有所思,另一只手则握住一本书,背在身后。“这本书就是这尊铜像最特别的地方,因为那个时候是没有西式书的,都是线装书。”作为学校的又一任引领者,时任校长莫乃文对铜像的种种细节再熟悉不过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