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第2页)
(1)对比反差策略的作用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突出主体与对比反差的处理往往是分不开的,对比反差的目的从本质上说是为了突出主体教学内容。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强调学习情境对学习主体的影响,提出教学中应创设“看清了”的情境,以使学习者容易辨别所需了解的信息。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辨别的重要策略就是加强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对比反差。
具体来说,对比反差策略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运用对比反差策略呈现媒体素材,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以区分;
②运用对比反差策略呈现媒体素材,增强课件的表现力;
③运用对比反差策略呈现媒体素材,帮助学生辨别教学内容。
(2)对比反差策略的设计和实现
①“大”“小”对比
所呈现的媒体素材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比是界面布局中的重要一项。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文字、图片等素材信息都存在大小对比关系,如果需要强调某一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文字、图片大小对比关系处理来实现,可以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字号进行设置,以达到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件中,在文章教学中,通常有一些短语、词句是需要重点强调的,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大小对比关系的处理来实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点教学内容上来。
②色彩对比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色彩的运用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表达项目。色彩的运用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色调要鲜明,要为所展现的教学内容、创造的意境服务。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应该用不同的色调来展现。教学内容对色彩明快和深沉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需要实现内容和色彩基调之间的吻合。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景、背景色之间的对比关系处理。前景色与背景色之间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区别,形成对比关系。一般来说,应该用单独的一个色彩或者特定的简单图形作为背景,但是对比不能过于强烈,否则冲击性太强,会使学生产生疲劳;在深色或中度色调背景上应使用浅色文字,在浅色的背景上应使用深色字。
第二,控制同一屏幕中的颜色数量。在多媒体课件中,同一个屏幕中所使用的颜色数量不宜过多,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显示使用的颜色宁少毋多。
第三,同一个屏幕颜色对比程度的把握。在同一屏幕上使用多种颜色时,需要使用适当对比度的颜色组合。对比度大的颜色可以一起使用而不易引起混淆,如果使用过于相近的颜色,则会影响学生的辨别。
第四,辅助教学信息颜色的控制。在多媒体课件界面中,对于不需要特殊强调的辅助性教学信息,应该使用柔和、平淡的颜色,避免这些信息过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喧宾夺主,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反而会被忽视。
③“虚”“实”对比
“虚”与“实”是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虚实关系的处理也是需要处理的一项重要对比关系。为了强化所要突出的主体对象,次要的内容就需要进行“虚”化处理,用次要对象的虚化来衬托所要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的“实”,通过对比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加深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认识。
④“动”“静”对比
从人的视觉习惯的角度来说,运动的东西比静止的东西更容易引起注意。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把需要强调的内容用自定义动画的形式来表现。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中通常有重点词语需要进行强调,老师这个时候可以对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运用自定义动画(如运用各种出现的动态效果,放大强调等)来加以处理,从感官刺激的角度入手,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印象。
3。组合呈现策略
(1)组合呈现策略的作用
人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从外界获取信息,而我们日常的学习则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完成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的。多媒体课件将图片、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于一体,依据所刺激的感官的不同,声音素材通过听觉表征信息,而图片、文字、动画和视频则通过视觉表征信息,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表象。多种媒体的组合呈现,不仅可以增加表象的种类和提取的线索,还在不同类型的表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除此之外,多媒体素材的多样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运用多媒体组合多种媒体呈现教学信息,之所以能够达到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多种媒体的组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形成关于知识的全面认识。因此,组合呈现策略包含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①运用多媒体组合多种媒体呈现媒体素材,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②运用多媒体组合多种媒体呈现媒体素材,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③运用多媒体组合多种媒体呈现媒体素材,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Feelings》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要学会“happy”“sad”“scaled”等一系列表达感觉的单词。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猫Judy今天过生日,妈妈做了一个生日蛋糕送给它,Judy非常开心(happy)。但它觉得一个人过生日有点寂寞(lonely),就去邀请好朋友小狗Harry一起过生日。在去Harry家的路上,Judy遇到了一条毒蛇,它非常害怕(scaled),但好在毒蛇没有伤害它,它安全地到达了Harry家。Judy高兴(happy)地边敲门边喊着Harry的名字,可半天也没有人回应,原来Harry不在家,Judy失望(disappointed)极了,它感到非常累(tired)。回家后,Judy发现几只小老鼠吃光了妈妈做的生日蛋糕,Judy又生气(angry)又难过(sad),真是个糟糕的生日!妈妈安慰Judy说“没关系”,重新给Judy做了一个生日蛋糕,Judy开心地笑了(happy)。
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用图片和动画展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在情感出现的对应点,呈现出表达感觉的单词及其读音。图片、动画和文字的组合呈现,覆盖了单词的音、形、义三个维度,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组合呈现策略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但并非是指多媒体课件中媒体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理解的需要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的组合。
(2)组合呈现策略的设计和实现
一般来说,按照所刺激的感官的不同,有以下两类组合方式:
①视觉表征的组合
图片、文字、动画、视频虽然都属于视觉表征,但图片、动画、视频是属于形象具体的画面表征,而文字则属于比较抽象的言语表征。文字一般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并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将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相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例如,英语课中常见的单词和与其意义相对应的图片或动画共同呈现,语文课中提供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字词的描述,数学课中运用动画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概念等,都是运用视觉表征的组合,通过激发兴趣和促进理解,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的策略。
②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组合
在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使学生产生视觉表象的同时,运用声音使学生产生听觉表象,两种表象相互作用,能够加深记忆的痕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在语文课《荷花》中,教师在导入阶段播放了一段荷花的视频,让学生伴随着舒缓的古典乐,边观看着各种各样荷花的图片,边聆听着关于这些荷花的介绍和姿态的描述。学生从图片、语言和音乐三个角度体验到了荷花之美,对荷花也形成了的完整认识。英语课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英语歌曲在英语课堂中司空见惯,如《IfYou'reHappyandYouKnowIt》,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歌曲的动画MV,学生在跟唱的同时依据歌词的含义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视觉、听觉和动作三方面接受刺激,促进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但是,并非所有的视听组合都对学习有所裨益。例如,第一章提到的语文课《第一场雪》中,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呈现一组美丽的雪景时播放了一组背景音乐,期望学生能在图片和音乐的双重引导下产生对雪景的美的体验。但是教师所选用的背景音乐却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遇见》,导致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形成视觉和听觉表象并使表象之间发生联系之前,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需求和表征形式的适切性,慎重选择表征形式的组合。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突出主体、对比反差以及组合呈现策略通常是组合使用的,在相互配合的情况下达到最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