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生记忆的心理特点(第1页)
第一节学生记忆的心理特点
记忆的发展不仅与年龄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学习者的兴趣、记忆目的、对记忆内容的理解、记忆内容的表征和结构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记忆的效果。因此,在制订教学策略之前,我们必须先要了解学生记忆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下面,我们将从兴趣、目的、理解、表征和结构这五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它们各自在记忆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兴趣
学生背诵课文时抓耳挠腮、结结巴巴,半天蹦不出一个词儿来,似乎记忆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而说起昨天的足球赛,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们能精确地说出某球星穿几号球衣、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原来在哪一个俱乐部效力、某年某月以多少钱转会至某球队、上个赛季一共进了多少个球、其中最精彩的入球是哪一场,这又反映了他们记忆力惊人。每当此时,教师和家长是不是会觉得很奇怪?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很容易收到惊人的记忆效果;而对毫无兴趣的东西,要记住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了。
斯蒂芬的记忆很差,常常丢三落四。比如,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他太太嘱咐他下班回家时,顺路买几件日常必需品回来,他总是会忘记,或者买不齐。有时候让他带酱油回家,他会买成大头针,常常让斯蒂芬太太哭笑不得。但是斯蒂芬在工作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丁点差错。他是公司的会计师,对公司的交易额记得非常情楚,对于每张发票、账单的款项以及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
斯蒂芬的记忆力真的很差吗?当然不是,否则他在工作中不会有这么好的表现。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对生活琐事则漫不经心,因而出现了这样的反差。
再来看看牛顿的故事。
牛顿请朋友吃饭,饭菜准备好之后,朋友还没有来。他不愿浪费时间,便先去实验室做一个实验。客人到后,等了很长时间,牛顿都没有出现,就自己把饭菜吃光,离开了。后来,牛顿回来了,一看桌上的残羹冷炙,说:“我还以为我没有吃饭哩,原来已吃完了。”
相信谁都不会质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记忆力,但是牛顿怎么连自己吃没吃饭都会忘记呢?这是因为,牛顿的兴趣全放在了研究上,因而弱化了对其他事情的记忆。
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营造积极、轻松的记忆环境,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或者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兴趣盎然地记住了教学内容。此外,除了本身有趣味性的内容或者由于人们自身的偏好而感兴趣的内容之外,一般人对于有作用或有影响的东西,即使没有多少趣味,也会挖掘或制造出一点兴趣来,因此也能发挥出记忆的潜能。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我们也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二、目的
在记忆过程当中,有没有明确的目标,记忆的效果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有目的的记忆效果比无目的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心理学上经常做这样的实验,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呈现相同的记忆内容,但是最终的记忆成绩却有很大差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其中一组的记忆力比另外一组好?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对实验对象有着严格的控制,两组的记忆能力不分上下。最终,心理学家揭晓了答案,成绩好的那组被告知实验之后会有一个测验,而另一组则什么都没说。有没有记忆的目标,差别就是这么大。
下面我们来讲个小故事。
小A以记忆力超强而闻名,大家都很佩服,偏偏小B不服气,故意出了个题去为难他:“哇,今天商场的人真是特别多,你好不容易挤上了电梯,加上你,一起上去的有12个人。现在,你要特别注意上下电梯的人数哦!电梯门关了,走了,开了,下了2个,上了3个;又关了,走了,开了,下了5个,上了2个;关了,走了,开了,下了1个,上了8个;接着关了,走了,开了,下了3个,上了5个;继续,关了,走了,开了,下了6个,上了1个;再接着,关了,走了,开了,全走光了,只剩你1个。现在请你告诉我,电梯停了几次?”
听到小B这个问题,你肯定哑然失笑了吧!小A也是哭笑不得,只好认输。很显然,小A受了小B的戏弄,将上下电梯的人数作为记忆的目标,根本就没有注意电梯停的次数,自然也就记不住了。
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某个剧团在排练一出戏剧,其中有这样一幕场景——监狱看守交给囚犯一封信,再由囚犯大声读出来。囚犯并不需要记忆台词,因为台词都写在信上了。演员们排练了很多次,突然有一次,看守想捉弄捉弄囚犯,把一张空白的纸交给了囚犯。囚犯傻眼了,虽然台词并不长,也读过多次,但是囚犯硬是背不出来。
由此可见,有了记忆目的,再长的文章通过努力都可以背出;没有记忆目的,一段很短的文字也很难记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他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或者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当然更多时候,并不需要说得这么直白,在黑板上或者课件上用不同颜色突出某些教学内容,学生就会自觉地更关注这些内容,重点记忆了。
三、理解
在学习数学公式时,数学老师往往还要一步步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这样的教学会让我们记得更加清楚和持久。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理解了需要记忆的内容。
理解了的内容比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得要多、要迅速、要长久,也就是说意义识记的效果要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在意义识记中,我们将新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的知识网络,而机械识记则是孤立的。因此,在回忆时,经过理解而记住的内容,我们就有更多的线索来找到它。打个比方来说,从A处到B处只有一条路,这条路堵车了,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等下去。更糟糕的情况是,这条路从今天起禁止通行,那我们就永远别想到B处了。而从A处有2条、3条,甚至更多条路通往C处,一条路堵车了,我们还有其他的路线可以选择。这就是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差别。
泰国首都“曼谷”音译过来是“共台南马哈那坤奔他娃劳认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捕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共41个字。要把这41个字都背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比让你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41位还要难得多。可是,我们曾经在背诵经典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却不曾感觉到有多困难,甚至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而这首词的字数恐怕是“曼谷”的两倍吧!就是因为我们能够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含义和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曼谷”的意义,就有点让人无从下手了。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的夫人看了一遍《九阴真经》全背了下来;郭靖被老顽童骗耍,记住了《九阴真经》。郭靖背的《九阴真经》全部是根据梵文的发音硬凑的文字,所以当时他一点也不理解。可是郭靖依靠顽强的意志,硬是把它背了下来,并且在很久以后还能复述出来。其实,这些只是小说中情节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即使记忆力再惊人的人,记忆不理解或无意义的材料时,其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当时把内容记住了,如果不加以有计划的重复训练,很快也会遗忘。就像我们背单词,一晚上能记住几十个,可是一觉醒来,头脑中可能连一半都没剩下。
2005年11月20日,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吕超在多位见证人和多台摄像机的“监视”下,无差错背诵圆周率达到小数点后第67890位,打破了“背诵圆周率”吉尼斯世界纪录。吕超为什么能把它们背诵下来?他是数字神童?他的大脑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或者他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吕超告诉记者,其实在他的心目中,圆周率不仅仅是一些单纯的数字,而更像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就拿381199这六个数字来说,在他看来38就表示一个妇女,11是两根木棍,99则是两个气球,而381199讲的就是一个妇女手拿两根木棍把两个气球捅破了。原来他成功记忆的关键是把无意义的数字,转化成可理解、有意义的事件。其实,即使是一般人,借助意义识记记住几十位也是很容易的。例如,大家可以试着靠下面这个小故事来记忆: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山中间有座私塾。一天,私塾老师让学生们背圆周率,自己到寺庙里饮酒享乐。学生多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一名学生编了一首顺口溜,轻易地记住了圆周率的前22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顺口溜曰: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酒杀尔(897932),杀不死,乐尔乐(384626)。
我们常常羡慕孩子的记忆能力,有的孩子能将三字经或者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然而他们的记忆是以机械记忆为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械记忆的能力将逐渐减弱,不仅如此,机械记忆容易消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识记,只要是有意义的记忆材料,都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先理解、再记忆,启发他们对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联想和思考。例如,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三大部分,不仅是对孩子,对我们来说都算得上是不易记忆的抽象概念。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熟悉的事物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就好比一个鸡蛋,最外面的一层地壳像鸡蛋壳,中间的地幔像鸡蛋清,里面的地核就像鸡蛋黄。这样一来,当然也就可以轻松记忆了。
四、表征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你们净瞎说,大象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囔:“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