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问题(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几个学生开始兴高采烈地讨论起小狗为什么跑来跑去。)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可以清楚地发现,那只跑来跑去的小狗是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因素。这有些出乎做课件教师的意料,“没想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动画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的感慨反映出她在设计课件时,忽视了儿童的注意特点。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运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容易被优先感知。想象一下,静止的文本和跑动的小狗同时出现,儿童会先感知到哪一个?答案非常明确,跑动的小狗。然而事情还不仅仅是感知那么简单。儿童的注意和思维是紧密结合的,并且思维的对象和内容明显受到注意指向的影响,也就是说,儿童注意到了什么,就会思考什么。这节课中,学生既然被跑动的小狗所吸引,自然就会去想小狗为什么跑来跑去。儿童的思维非常生动,具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从访谈中学生滔滔不绝的表述中,研究者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跑动的小狗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被加工成了一部动画片。而学生的思维一旦转向了脑子中的动画片,就已经不太可能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回教学内容了,毕竟没有什么教学能够比动画片更吸引学生了。像这种因为教学无关因素而引发的注意力分散现象非常普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小图片、小动画等都可能会成为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慎重,尽量避免在界面上直接出现这些内容。

另外一种多媒体引发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来自于教师的使用不当。像前面提到的信息呈现速度过快是一种常见的分散注意力的原因。人的思维速度(意义建构)远远比不上感知速度,当一幅图片被感知后,人会自动地引发思维来进行意义建构。如果信息呈现速度超过了意义建构的速度,就会出现学生眼中看的和头脑中想的不一致的现象,学生会出现注意混乱,不清楚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视觉信息上,还是头脑中的信息上。除了呈现速度会干扰学生注意之外,教师经常出现的一种失误是忘记关掉多媒体画面。

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是很丰富的,极少有一节课需要学生连续观察多媒体画面。最常见的是多媒体呈现和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当不需要学生观察大屏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关掉多媒体画面,因为多媒体要远远比教师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光学投影仪和幻灯机的年代,研究者就提出了“黑片”的行为模式,就是在教师讲解的时候,呈现一张不透光的黑色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很多研究都证明,明亮的屏幕非常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如果屏幕上的内容和教师讲解的内容不一致的话,就会出现两个注意对象,从而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在这方面,多媒体要比以往的任何媒体都危险,它太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了。

英语课上,教师讲授《ListeningandHearing》。教师进行句式重复练习。首先,教师呈现一幅四分格画面,画面上分别是小狗、小猫、汽车、飞机。教师播放声音,提问“Whatyouhear?”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来回答“Ihearadog(cat,bus,aeroplane)。”在多媒体的支持下,教学欢快而顺畅地进行着。

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没有关闭多媒体画面,直接走到学生面前,把双手放在嘴边,做出大喊的样子,但是不发出声音。接着,教师叫起一个小男生,问:“e?”。很显然,教师希望学生回答“No,I't。”。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个小男生明显走神了,他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多媒体画面上。学生疑惑地望着教师,迟疑了一会,回答道:“Ihearadog。”。全班的同学都笑了。

无疑,这位教师很尴尬,他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有如此的回答。其实,问题非常明确,这个小男孩肯定被屏幕上的小狗吸引了,屏幕上的小狗显然比教师更具有吸引力。当教师进入下一个环节时,如果关掉多媒体画面再做大喊的动作,学生的注意会很顺利地转移到教师身上,而不会出现这个场面。

三、教师缺乏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准确评价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中小学校中多媒体配备的普及,对于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已经迅速从一种鼓励变为一种强制性要求。在我国各地的评课工具中,都包含有使用多媒体的指标,甚至,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公开课或优质课的必备条件。这种评价范围内的政策性引导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使用多媒体,加快了教师对多媒体的接受和认同。短短几年间,多媒体从一种神秘的新鲜事物成为课堂教学中和粉笔黑板一样的常见事物。

不过,同任何教学媒体的发展和应用历史一样,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进入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不断提高硬件、软件的配备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教师逐步掌握与工具相适应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方法。毕竟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而不是媒体。只有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总结和把握多媒体教学规律,并形成科学的应用方法。“任何现代信息媒体只有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加以应用,才可称为教学媒体或教育技术,否则只能称为信息技术。”[3]而仅仅依靠教师个体,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这是一种教学技术的研究,不是给教师计算机,并教给他们如何使用PowerPoint制作PPT就可以解决的。正如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Rogers)所认为的,技术是“对工具性行为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减少在达到预期效果的过程中因果关系之间的不确定性”。[4]多媒体教学研究的重点,不是教师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而是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解决了什么教学问题,满足了学生何种学习需要,以及这种需要是如何被满足的。

前面提到的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误,都是很简单,也很容易发现和理解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教师会如此普遍地视而不见?这不能完全苛责于教师个体。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外部的评价。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不但能帮助教师发现具体的、微观的问题所在,更能够对教学的发展方向产生引领性作用。不过,目前在我国,对于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评价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具体,很多地区执行的评价标准和使用的评价工具中,并没有明确地针对教学过程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内容,似乎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使用多媒体。于是,所有多媒体教学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就成了教师个体的任务,而是否应该使用以及如何使用都成了教师臆断的结果。在对教师课件进行的分析调查中,500个课件样本中,90%以上的课件存在着图像素材质量差、色彩搭配不合理、无关干扰因素过多等问题;60%以上的课件存在着呈现速度和信息数量方面的问题。这些比例非常出乎研究者的意料,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研究者询问教师是否了解这些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常见问题,教师们的回答是“你们讲了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可是以前没人告诉我们,大家都是这样做课件,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在一节英语课《Animals》上,教师播放了一段“非洲风光”的录像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认识动物。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活动设计,可是教师在使用暴风影音播放视频的时候,没有切换成全屏模式(视频的分辨率较低,切换成全屏后会变模糊)。而在播放界面的右下角,很多完全不适宜儿童的广告信息标题在滚动着。课后,研究者就这一问题与教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研究者:“你在播放视频的时候,是否注意到右下角的广告栏?”

教师:“我没注意。”

研究者(问其他参与教研的教师):“大家看到在放视频的时候,上面在滚动什么广告文字吗?”

(部分教师很茫然,个别教师在笑。)

研究者:“我看到了……好像很不适合小学生哟!”

(所有的教师都笑了。)

研究者:“大家以前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其实切换到全屏模式,或者换一个没有广告的播放器就可以了。”

教师:“以前还真没注意过,好像大家都在这么播放,也就没留意,感觉都习惯了。”

(研讨结束后,教师专门找研究者询问了没有广告的播放器。)

其实,很多常见的问题都像这样简单,但是教师身处其中,便很容易忽视,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合理、有效应用多媒体的理念和方法,就可以引导教师正确使用多媒体,也许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容易避免。不过,从实践调查和文献调查两方面的结果来看,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中,关于多媒体应用方面的内容很不具体,甚至没有具体的教学过程方面的要求。在有具体内容的评价工具中,评价的指标项也主要是针对课件的技术性指标。

缺乏评价的引领,很不利于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曾有学者提出,中小学教师的思维以类比思维方式为主,教师可以很快地掌握一种行为模式,但是难以自己分析和概括教学规律。从实践来看,确实存在着这种现象。研究表明,教师在接受简单的培训后,可以很快地改正自己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方面的问题,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有研究者把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并结合教师自己的案例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归纳和引领,在教学中最普及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评价来实施。只有通过评价,教师才能最深刻、最自觉地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的规律与方法。如果不能在评价中明确指导思想的话,教师很容易逡巡于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一次市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赛讲比赛中,一位语文教师讲授《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直观性,配合学生自主阅读,使用了一段《红楼梦》的电视剧视频。不过很奇怪的是,教师把视频的窗口做得比较小,而且没有摆放在屏幕的中央,反而是放在了最不起眼的左下角。课后,评委们对这一反常的现象提出了疑义。

评委:“你为什么要把视频放在左下角?为什么不放在中间,而且视频太小了,学生也看不清啊!”

教师:“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感觉比较矛盾。一方面,我觉得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历史不容易想象,怕他们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就想用这段录像来帮助学生形成想象,加深认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录像太直观了,放出来之后,学生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反而不去体验和想象了。不用的话,怕学生理解不到位,用的话,又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所以我就采取了折中的方法,把录像视频做得比较小,放在屏幕的角上,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完全被录像所吸引。”

不合理的评价理念和工具,常常会误导教师的行为。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教师们在“什么样的课件是好课件?”这个问题上,普遍认为漂亮的、多媒体素材多的、有超链接的课件更好。这明显是受到了现行评价工具的影响。课件的好坏,更应该由教学效果来判定。再漂亮的课件,如果不能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那又有什么用呢?就像一些老师们反映的“其实我们赛讲用的课件、参加评比的课件根本不是平时用的课件,都是专门请人做的。自己平时用的课件都很简单,而那些专门做的课件平时上课基本不用”。教师们的说法,反映了评价与教学的脱节。多媒体再先进,也是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教学的评价,也必须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评价对象,而不能仅仅关注课件本身。如果评价的目的能够从区分转向引导,评价的内容能够从技术转向教学,教师就能够得到更为清晰的引领,来理解和掌握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

[1]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苏】达维多夫。发展性教学问题。王义高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4

[3]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论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研究,1998(7)

[4]【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乌美娜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30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