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情境激疑策略(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调动思维

教师在使用情境吸引和情境激疑策略的时候,所创设的情境是不同的。在情境吸引策略中,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只是通过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引导学生有效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通常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情境激疑策略则不同,通常伴随情境的呈现需要学生开展复杂的思维活动,甚至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仅要帮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开展心理活动,才能保证策略的实施成功。关于多媒体与学生思维,将在第四章中详细论述。

(2)观点表达

与情境吸引策略不同,在情境激疑策略中,学生形成的观点通常是不同的,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认识。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观点间的异同。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了解了不同的观点,并理解了观点间的差异,才能形成抽象、合理的认识,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概括替代学生的头脑中的探究和比较。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案例,来具体阐述一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节科学课。为什么小学生会喜欢?因为这节课的内容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的消化系统。儿童们天天在吃食物,但是从来不会去想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当他们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时,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决定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教师是如何上好这一课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东西,大家说,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

学生们感觉这个问题很可笑,但还是回答:“不吃东西会饿。”“不吃东西会没劲,就不能动了。”“吃的东西有营养,能够长身体。”……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食物为我们提供了营养,让我们发育和成长。可是有谁知道我们是怎么从食物中获得营养的呢?”

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靠胃消化。”

教师:“说得好,不过不够准确,我们的消化,不仅要靠胃,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器官。大家想一想,都有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

学生开始借助经验思考,一些学生开始翻教材。

学生:“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教师(激疑):“很好!那你们知道这些消化器官是如何工作的吗?”

学生小声嘀咕起来。

教师:“要想了解这些消化器官,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他们。现在,让我们走进我们的身体,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人体消化器官的解剖图(新奇性情境),并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和特征。

教师:“食物的消化,要经过很多器官,就像在我们体内旅行。经过这些器官的消化和吸收,我们才能获得营养和能量。谁能说一说,食物是怎么在人体内旅行的?”

引导学生形成初步认识:“食物由口腔进入人体,经过咀嚼,顺着食管进入到胃,再从胃进入到小肠、大肠。”

教师(再次激疑):“看来大家都了解了食物的旅行路线。可是谁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消化器官?只靠胃行不行?”(利用复杂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出各类消化器官的作用和特点。)

学生:“不行,得需要其他器官。”

教师:“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又开始翻教材,然后发表观点。教师组织学生依次总结各个器官的作用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呈现各个器官的放大图(调动思维),帮助学生清楚认识各器官的形态和特征,理解各器官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条件。

教师(总结概括):“大家说得非常好,食物经过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才能被我们消化吸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食物的旅游过程吧!”

教师播放食物消化过程的Flash动画,利用动画强化学生的认识。

教师:“通过这次旅行,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多个消化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而消化器官的功能又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各器官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大家都了解了食物的旅行路线。现在,大家填写你们的食物旅行表。”

接下来,教师在拓展环节中,同样运用了情境激疑策略带领学生探究了“暴饮暴食的危害”和“消化器官的保护”。

这是一节典型的课例。说它典型,一方面,因为整节课按照情境激疑策略来组织,利用问题引导和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地完成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多媒体在这节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图片还是动画,都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思维的重要手段。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多媒体,没有这些图片和动画,教师是否还能如此自然、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好奇心呢?

[1]唐新安。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科学教育,2008(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