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与文本对话的指导策略(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几天后,这位教师按笔者的建议在一个初二班级做了试验。他告诉笔者:上下来的感觉不错,证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计算、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好。他将试验的过程和师生发言记录下来发给了我。

教学过程:

第一步,将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看懂表格,我做两点说明:①本表来自上海市统计局,是权威数据,可信度高。②本表指的是“人均”“部分”消费项目。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计算不同的消费支出在当年总支出中的比重并填表。学生自觉分组拿出了计算器积极计算。我在巡视中观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大家计算都很投入;大部分小组计算比较慢,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的计算器数量不够,二是没有明确分工,好多学生同步计算数据,个别学生在自己独立计算;有一个小组分工明确,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有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各项支出之和怎么与总支出的数额不符,教师表扬了他说他已经看出问题了。为了节约时间,教师请最快一个组的同学报出计算结果,请其他同学核对并补全。教师随后说了两点:①这组同学有很强的协作分工精神,所以合作学习做得很好,值得大家仿效;②我观察了大家在记录时没有对自己已经计算的结果做改动,说明大家的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

第三步:请学生进一步阅读两表并着重看计算表,仔细对比,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来。结果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按顺序)并做了较好的课堂讨论:

(1)学生1:各项支出之和为什么与总支出的数额不符?

学生2:因为不是所有支出,如旅游支出就没有。

(2)学生3:1993年的支出数据中精确到小数点,为什么2003年的数据没有小数点?

学生4:因为那时收入低,物价也低,所以计算到了角和分,现在收入多了,好多东西购买时用不到角和分了。所以统计中小数可以忽略了。

教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同学回答也对,其实从统计的严肃性来讲应该保留小数的。

(3)学生5:书报杂志比重为什么由7。2%下降到6。2%了?

学生6:因为1993年书报价格高,收入低,现在书报价格基本和过去差不多,但人们的收入大大增加了。

教师:但我们现在的报刊种类比过去多了呀,人们买报纸或订杂志的积极性也很高了呀,为什么会下降呢?有没有其他原因?

学生7:现在人们看电视多了,不需要买太多报刊了。

学生8:还可以上网看消息。

教师:对呀,从信息的速度和容量来讲,报纸、杂志敌不过电视和网络了。

(4)学生9:医疗保健比例为什么加大了?

学生10: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负担和压力的加大,身体素质下降了,身体生病的多了。

学生11:现在人越来越重视保养身体了,吃许多营养品,所以支出大了。

学生12:现在到医院里看病费用很高。

教师:综合以上同学的回答,这个问题基本能解决了,现在医疗费偏高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了。

(5)学生13:衣着支出比例为什么下降了?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大家再看看表里,还有什么比重也明显下降?

众学生:食品。

教师:我们现在买现成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了,消费明显多了,而且这两项消费比重下降的幅度还很大呢,为什么?

学生14: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了。

学生15:(他是第二次回答问题)收入提高很多了,吃和穿的费用虽然提高了,但和收入比,比重还是下降。

学生16: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把消费支出的重点转移了,越来越不看重吃和穿了。

其他学生还有一些说法。但总是说不清楚深刻原因。为此教师补充了“恩格尔系数”的概念,学生明白了吃穿比重下降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

在此,暂先不论教师回应方式是否恰当。从上述试验中可以看到,学生显然是能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实际上表明了学生发现了某种现象和关系。如“衣着支出比例为什么下降了?”首先,学生从表中解读出了衣着支出比例下降的信息,然后就寻找出下降的原因。学生们对问题的不同解答虽然还没有形成冲突,但是与前一个班级相比,对学生发问的要求促使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信息,并产生更丰富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再让更多学生发言,并且不急于对学生的发言做出总结和评价,而是发现学生发言之中存在的差异、矛盾或者进一步学习的生长点,让它们互相碰撞,那么就会使学生从这张统计表出发进入对生活水平与消费方式之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由于教师还不善于指导学生对话,所以学生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于对问题的表层解释。

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教师就要先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然后对材料提出疑问,随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疑问,而不是教师自己向学生提问。学生的疑问以及解答疑问过程产生的困惑和错误可以成为教学的生长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何为平。评加达默尔解释学的问答逻辑[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2]吴康宁。意义生成与变型——“课程授受”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1(4)。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