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话作为目标的意义(第2页)
(1)个人维度。
在公民身份的四个维度中,个人维度可能是最难捉摸的,因为它将外部的公共事务与内部的个人事务联系了起来。这个维度指的是个体自己的纯自然的生活空间,其最基础的部分是个体有关世界、自身、他人的知识以及道德认识和道德观点,这些是个体根据自己独特的参照点处理外部和公共事务的依据。因此,公民身份的个人维度强调的是个人作为公民的道德能力,以及个体从公民道德出发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2)社会维度。
社会的发展仅仅靠个人的行动是不够的。公民资质还包含了人们为了共同目标而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含义。公民必须能够抱着尊重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态度,参与公众辩论和讨论,参与公众生活,以及处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3)空间维度。
21世纪的公民需要将他们自己看作是相互交叠的各种社会的成员——当地的、地区的、国家的和国际的,这些角色有的时候是存在矛盾的,有的时候很难做出选择。为此,公民需要拥有“观点意识”(perspesess),即公民都必须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的观点并不是普遍的,他人对于世界的观点可能会完全不同于自己的观点;[7]并且学会尊重差异,兼容并蓄。值得注意的是,空间维度要求个体具有全球思维,但同时也要求个体能够依据具体情境采取行动。
(4)时间维度。
公民身份的时间维度强调,公民在处理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时一定不能过于关注当前,以致丧失了对过去和未来的视角。公民身份的时间维度要求公民能够将对于现状的理解定位于过去和未来双重情境,尽可能避免在解决当前问题时采取简单的短期方案。同时,公民身份的个人、社会和空间维度,大部分都是具有历史条件性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在帮助学生理解公民身份所包含的内容时是有影响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当地关注过去。公民需要对他们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知识,以形成联系感和根基感,形成理解的深度。这些理解对于多维度公民身份的实践是极其重要的。
关于公民身份的多层次或多维度观点拓展了公民及公民资质的含义。公民之“公”不仅指国家,还包括各种层面的社会,公民的身份是多重的,不仅仅是作为国家一员要参与国家这一层面的公共事务,还要作为其他各种社会层面——从地区共同体到地球村——的一员,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作为当地的、区域社会的共同体成员,与非国家控制和管理的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共团体发生关系。例如,市场就是一个非国家控制或者建设的公共领域,而是由进入市场参与买卖的人们共同形成(经营)的公共领域。此外,还有福利事业、环境保护事业、公共设施的建设等也正在成为地区共同体、民间团体开展的自主、自治的事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超越国界的非政府的全球性非营利性公共组织及其公共事业如NGanization]、NPanization)等也在世界各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公民之“公”以及公民对于“公”的权利和义务,其重心正在从国家之“公”转移到多维度的共同体之“公”。日本一些学者提出将译为“公共民”,替代“公民”一词,即将作为国家成员的“国民”和作为地区社会成员的“市民”以及“地球民”整合为一个术语,从上述角度来说,这一用语的提出不无道理。
2。身份多维化与对话力
公民身份的多维化、多重化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柯根和德里克特已经从不同维度提出,公民必须拥有关于社会的知识、观点(即立场、主张等)和道德品性;必须要有为了共同目标而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能够参与公众辩论和讨论;必须将自己的观点相对化、对象化,听取和接纳不同的观点。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民的角色多维化或者说身份多重化使得公民在履行多维的权利和义务时将遇到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既有来自个人和个人间、各种层面的社会团体之间、现实与传统之间、现实与未来之间,也有来自个体内部。很多时候,一个人可能是某一共同体的出色成员,但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说,可能就不是称职的成员。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呢?柯根和德里克特认为“空间维度要求个体具有全球思维,但同时也要求个体能够依据具体情境采取行动”。这是一个非常暧昧的要求。全球思维,意味着人们要超越地区、国家的利益,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利益来考虑问题,如制造和使用核武器可能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但却危害整个人类的利益。所以,作为地球公民,首先要从全球利益出发反对本国发展核武器。但是如果说“同时也要求个体能够依据具体情境采取行动”的话,那么就意味着,还要有一个“情境思维”,即根据特定的情境来采取行动,例如本国面临外国的挑衅、攻击时,就可以支持本国发展核武器。这样的话,处于全球思维做出的反对本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和处于具体的情境需要做出的支持发展核武器的决定该如何协调呢?这一主张没有说明全球思维与“情境思维”之间发生矛盾时的解决思路。上述任何一种决定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它还存在另一个漏洞,就是无法说明区域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之间发生矛盾时的解决思路。如国家要在某一个县建设一个将产生有毒气体的垃圾焚烧场。究竟是维护本县的利益,阻止政府在本县建立垃圾焚烧场呢,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本县的利益呢?
要使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靠牺牲某一个共同体的利益。因为每一个共同体的利益、甚至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是不可忽视的,也不是根据共同体的大小、人数的多寡来判断孰轻孰重。单方面强调个人,或者地方,或者国家,或者世界,都不可能真正消除矛盾和冲突。唯一能解决的是寻找一个能超越所有共同体利益之上的共通之道。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在很多地方已经这么做了。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等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起先为了追求方便、卫生而生产了一次性泡沫餐具,这是一种解放劳动力的工具,但是发明者和推广者最初没有想到它会污染环境。环境保护者便竭力阻止生产和使用,但是他们无法阻挡人们对方便和卫生的需求,于是有人在看似完全对立的两种需求中寻找到了结合物——可降解的有机的一次性餐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说明,人类的创造性完全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解决矛盾冲突,包括国家间的政治冲突。
那么,这种创造力如何产生呢?其实公民个人无论有多么广博的知识、远见和洞察力,都无法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这些矛盾。他必须投身到公共领域,与站在不同共同体立场上的人交流、对话,从而碰撞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新思路。同时,自身也不时转换自己的身份,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进行自我对话。这时,个人就不必为他究竟首先做一个好的国民、还是首先做一个好的县民,抑或首先做一个好的地球公民而困惑了。他所要做的就是运用这种因多元身份而产生的多元视角,更深入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生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由此可以说,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接纳他人观点,从而产生创造性的对话力是生活在充满矛盾纠葛的当代社会的公民所必备的一种素养,是获得公民资质的必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年,143页。
[2]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学术研究,1997(4)。
[3]Marshall,T。H。&TomBottomore(1992)。shipandSocialClass[M]。London:PlutoPress。p。18。
[4]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2~34。
[6]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83。
[7]HaG。(1976)。AnAttainableGlobalPerspeewYork:TheAmeri。pp。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