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2页)
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教育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全国尚未完成“两基”的42个县多数分布在高原、高寒、农牧和边疆地区,其中20个县在海拔4000米以上,“两基”攻坚任务艰巨。因此,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完成“两基”便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国家计划在2012年完成42个县“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对于东部地区,在普及教育之后,应强调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优化教育的内部结构,在课程设置、资源的配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
3。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量增长很快。但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增多,农村学龄儿童减少,重新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以适应城乡发展的需要。
一是中小学布局调整要保证方便学生就学,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二是保留必要的“一师一校”和“复式教学”等组织形式,便于学生就学。三是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四是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要与当地城乡规划法定编制体系相一致。
4。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将继续扩大。根据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其中6~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人数为816。13万,占全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62。11%。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有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需求。
为进一步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以流入地区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的政策,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在“两为主”的政策之下,各流入地应在中考制度改革、学籍管理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
此外,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其次,国家要改造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读书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最后,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重点投入寄宿学校的建设,使留守儿童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足。
5。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义务教育普及以后在有些地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初中生的辍学。为了实施“义务教育零辍学率工程”,各级政府要把控制学生辍学和流失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的关键环节来抓。如果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前可以实现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13]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控辍保学措施。
一是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对学生流失辍学问题所负有的职责,并建立定期的检查、监督和问责制度。二是解决贫困家庭入学困难的问题。三是学校和教师要特别关心、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在学校学有所得。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6。关注儿童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要转变教育的观念,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倡合理膳食,保护学生视力,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良好性格和情操的养成。
其次,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各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教学计划的要求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把课程开设的实际状况纳入校长考评和学校评估体系。在校本课程上,要因地制宜设计一些体现学生发展、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大力推广普通活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对于农村地区可以适当渗透职业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内容,适当补充乡土教材和农村实用知识。
再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小班教学,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适合的课堂环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以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最后,要大力推进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学生学业考试成绩等级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义务教育质量
师资是教育质量的保障。要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保证合格和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各地方政府根据教师编制标准,按照课程开设要求配齐配足各科教师。一是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二是要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着重解决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缺编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8。建立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
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就是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因素而确立的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准则。我国应建立国家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以保障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的发展。为此,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义务教育质量的质量标准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制定出体现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精神,为义务教育各年级阶段制定出能够测量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第二,质量监测应该与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结合起来。在监测中应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采用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测试,要关注测试与教学的适应性。在对待监测结果上,应引导学校和教师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
第三,质量监测不仅客观测量教育质量本身,而且关注造成不同质量状况的影响因素和原因。
第四,形成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基础教育监控网络,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将质量监测作为我国教育督导制度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在实现中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中,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仍是重中之重。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