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问题提出的针对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义务教育中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提出来的,体现的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原则。义务教育普及是解决适龄青少年“有学上”的问题,而均衡发展则是解决他们“上好学”的问题。

中国由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展极不均衡。

一是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地域间的非均衡状态。近几年来,京津沪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接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而在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尤其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普九”的任务尚未完成。西部九省区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只有52%,青壮年文盲率居高不下,并且这种不均衡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是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城乡间的非均衡状态。历史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但是城乡教育发展的现实差距依然存在。

三是义务教育发展呈现校际间的非均衡状态。目前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中,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实验校与非实验校的类型区别。这些重点校、示范校、实验校并非一定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英才,却掠夺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资源。这不仅影响了社会公正,而且还诱发了教育乱收费、择校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作为一种主要由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必须把公平性作为其实施的一项重要原则,而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保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90年的“世界全民大会”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提出了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要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1998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上,九国领导人对实现全民教育,扩大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平等作出承诺,此次会议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会议。

从各国各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来看,一是通过教育立法来凸显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体现教育机会均等;二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校的建设,如日本的“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韩国的“教育贫穷化”政策、美国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以及各国采取的“教师合理流动”制度等都是为那些处境不利的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减少教育的不均衡。

中国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如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资源均衡配置上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将均衡理论贯穿始终。新修订法的出台还从教学质量保证的角度来缩小不同地区的差异,体现了均衡发展的精神。

近几年来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措施,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补助寄宿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大大减轻了农民教育负担,在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都是从政策层面来说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从实质上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为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法》规定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为了保证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充分发展和表现其天赋才能,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保证给予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同等的教育“投入”,即为每个学校提供大致相当的师资力量、校舍、图书资料、生均经费等,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也是统一的。义务教育公共的、统一的课程设置是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在学生充分开发其学习潜力之前就安排他们去学习那种会剥夺或减少下一级教育升学机会的教育课程可能是不公正的”[9]。

第二,为受教育者提供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教育机会平等并不仅仅是起点意义上的投入平等,还包括使学生取得同等的学业成功机会。由于起点意义上的投入平等并不必然导致成功机会的平等,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真正的教育平等,就需要有灵活的、差异的教育投入。例如,美国政府采取的“补偿教育”,开发与贫民区儿童相关的学校课程,聘请与有困难的儿童出身大致相仿的教师等,都是试图加大对薄弱学校、落后地区的投入,以缩小贫富地区的教育差异,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

第三,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无论是追求机会上的均等,还是追求结果上的均等,我们都无法忽视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均衡、均等绝不是平均主义,真正的平等与因材施教原则是一致的,是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空间。换言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潜能发展到极限,达到自己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我们应将儿童最基本的受教育权放在首位,根据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均衡理念贯穿始终。

1。加强标准校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的分配不均衡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原因,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均衡资源配置是必由之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