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走向澄明之境(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走向澄明之境

澄明之境,既是一种哲学的境界,又是一种个人的人生追求。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是能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进入澄明之境,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从1986年进入师范院校,确立人生的志向是当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开始,至今已有30年。30年漫漫教育路,30年漫漫人生路,我逐渐趋向知行合一,以良知和心性、以思考和践行开展我的工作。在诟病中,在荣誉中,我都保持了一颗追求卓越的非常心和宠辱不惊的平常心。

(一)非常心与平常心

古之成大事者,必先立大志。有大志向,才有大作为;有大抱负,才有大发展;有大情怀,才有大贡献。30年来,怀抱一颗追求卓越的心投入工作,除了学生、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之外,我个人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荣誉。在物理学科方面,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是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白云区中学物理教研会会长;担任校长职务,我成为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广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对象,广州市白云区劳动模范,广州市白云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名校长访谈活动”中,经广东省教育学会逐级审核推荐,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批准,2009年获得“全国优秀校长”荣誉称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提高高中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农村高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实施的研究”,广州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白云区教育科学规划第四批重点课题“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潜能发展研究”,论文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奖励,并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我还获得过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白云区优秀教师等荣誉,担任《广东教育》理事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学术研究员、白云区督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是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白云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白云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白云区政府嘉奖,荣记白云区三等功……

图5-9接受记者采访

图5-10接受劳模奖牌

追求卓越,抵达非凡,这是一种英雄主义情结,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一张张奖状、一座座奖杯、一块块奖牌、一个个荣誉、一份份证书……这样铺就的路看起来宽敞,看起来辉煌,但这条路一定得是用一颗颗卵石铺成、经历一次次踩踏之后才能成就。于我而言,奖状、奖杯、奖牌、证书都不重要,我看重的是一颗颗卵石的力量。

我珍藏着北流市实验中学语文科黄金凤老师以《到处皆“生态”,随时有物华》为题所记录下来的到广州市第八十中学学习考察的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27日至29日,我有幸加入赴广州市第八十中学取经的考察学习团,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和庞广惠副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北流市实验中学一行36人,赴广州市第八十中学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学习。广州市第十八中学近年来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秉承“一切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开创了“生态教学课堂模式”,被誉为“岭南课改高地”。在去广州市第八十中学之前,在我们谢婉秋校长的努力下,我们学校有幸能和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结对子”,因此有更多去他们学校学习的机会。

秋高日爽,天朗气清,愈发激发出我们这群远学求知的人的满腔热情。我们在为时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本着“短时高效”原则,采取“纲要式”的学习方法,就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学生学习小组建设、值班周(值周班)管理制度、德育例会、大课间之“跑操文化”、导学案的编写等核心内容进行了跟踪学习,具体通过到会议厅(袁闽湘校长笑称为“课堂孵化室”)、宿舍、教室、参场等地的参观,零距离地感受到了广州市第八十中学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亲身感受了“生态教育”给人带来的人文气息。我们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暗中的调查相结合,虚心的聆听和认真的记录相结合,群体探讨和“对口”交流相结合等方式,暗暗竞争地,拼命、使劲地学习着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心灵贫瘠已久的我们,赶上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好像一群蹒跚学步的娃,有了被牵引前进的希望。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闭门造车三年功,不如亲身体验一刻钟。多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便多一份意外的心得启示。此次学习,我受益匪浅,启示颇多。以下便是我的考察实录:

这里的校园静悄悄

我们来到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当天晚上,踏着灯光,沿着走廊,绕着高一教学楼走了一圈。我们先是为他们在教室墙外的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感到惊叹,接着是,感慨于他们的安静。这里晚修的静,居然是没有看见老师紧跟的身影、偷窥监督的眼睛的前提下的。说他们静,不是因为没有任何的学习讨论,而是学生的讨论全都不由自主地压低了声音。在晚修走读制的情况下,是什么使他们这么自觉有序地进行晚修学习呢?静得有蹊跷——这是我们进入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初步印象,如果说晚修的静让我觉得惊讶,那么第二天我们去宿舍看到的学生晨起的现象,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优美的起床乐声如清风,吹醒了第八十中学的学生们,却没有我们见惯的桶盆交错的惊天动地的“乱码声”,没有“急急如律令”的值日老师的吹哨声,没有飞奔如潮涌的狂奔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整齐有序、“动中显静”的晨起活动方式。这个校园的早晨,让人感受到了静谧的温馨,如同置身于古树参林、山清水秀之地,“原生态”的“生态”这个字眼,顿时扑面而来,映在我眼里,又牢牢地落在我心头。

从晚修和晨起的观察中,我总感到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掌控着整个校园,那只在幕后掌控着这一切的手到底是什么呢?

接下来,在“课堂孵化室”里一次听讲,我看到了这只手的“庐山真面目”——学生值班周(值周班)制度。以班为单位,每周轮值参与整个学校的管理。班与班交替之间有完整的交接仪式,每个值周先确定自己的值周主题,明确管理制度,安排好合理的小组分工,然后就围绕主题分工合作展开一系列管理活动,细化到每一个校园的死角,交接前有系统的“值班周(值周班)汇报”(含PPT制作、口头汇报和橱窗展览三个板块),图文结合,展示值班的情况(站岗、巡逻等风采),还有文化层次的完善,如值班反馈、值班小故事,班主任小结等。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老掉牙的话不无道理。学校的管理,仅仅由校长和领导再加上老师,管理也不过是少数人的事,而把管理细化量化到每一位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校的管理就不是高高在上的要求,而是民主参与的分享。学校有大事,管理无小事,培养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齐齐动手来管理,这只手自然而然就成了如来的神掌,能罩得住任何一个胡来的猢狲。

“课堂孵化室”的莫大功劳

“课堂孵化室”这五个字,是袁闽湘校长送给我们的见面礼。“课堂孵化室”,其实就是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会议室,据说前身还是公厕所在地,是袁校长特地取的名字。意为“学校所有的一切成果都是在这里酝酿、发育以及成型的”。德育例会、科组长例会、值班周(值周班)汇报、导学案集中编写及修订、生态课堂模式的打磨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袁校长粉笔落处,龙蛇飞动,“课堂孵化室”五个字,彰显的已不是袁校长的笔力,而是一个简单的会议室承载的校园文化的厚重使命和人文精神的张力。想象吧,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领导和骨干师生们在这里,如昆虫在卵内努力地完成胚胎发育,终于破壳而出的那生命怒放的瞬间,是怎样的华丽灿烂,是何等的**蓬勃。我们在这里,通过袁闽湘校长和我们实验中学的谢婉秋校长的短信对话,接受了让人如沐春风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熏陶;我们在这里,观摩了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德育例会和科组长会议,第一次见识了成功的会议是如何把日常工作的安排、常规事务的处理上升到学术研究的层面;我们在这里,分享了值班周工作汇报和小组建设工作总结,学到了怎样利用“群体管理”制度,形成校园合力,打造校园管理品牌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我们在这里,得到了关于“导学案的编写、使用与管理”的手把手指导,明白了智慧的结晶总是源于群体拼搏的汗水、持之以恒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实干。这里,是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智慧和成果的孵化处,又是他们学校制度、文化精神传播的传递处,袁校长说:“在这里,我们把我们学校的一切东西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你们。”这才是“孵化室”的真正的价值——以生态教育之名,实现生态文化、生态教育思想的大孵化,口口相传、生生不息。

“生态课堂”谁说了算?

本真课堂:我们语文组5个人听了高二(9)班的一节语文复习课,我的总体感觉是:不分心不做作,多参与多投入,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我们来到教室时,他们已经在上着课文《“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没有哪一个同学为我们的到来分神,没有任何一个同学探头探脑地来注意我们,直到他们在小组交流环节,热烈讨论时,我们走到他们身边询问一些细节问题时,他们才跟我们微笑并解答。整个课堂的操作,师生的互动,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教师的引导,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没有见到不知所为、无所事事的学生,只见到人人有事做,师生各有收获的场面。特别让我感慨的一点的,老师最后把没有完成的整个导学案的一些任务留作课后作业,没有追求所谓的课堂结构的完整,传递了“生态课堂”的原生态的另一面——教师在言传身教当中,教会了学生真实地展现自我。我认为,生态课堂,除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他们最好的自己以外,更讲究原生态的“真性情”——不做作,不虚伪。虽然,在听课之前,袁校长已经跟我们说过,你们随意听课,想听哪一个老师的都行,他们都是一样的,本色。当时,我还不太相信,认为或多或少会有特殊准备,充分雕饰过的“造作”。但这课堂里老师的表现,证明了我是以我的小人之心度他们的君子之腹,使我感到羞愧,让我对“生态教育”产生了神圣的敬意。

幸福学生:下课时,我问一个同学要当堂课的导学案笔记来拍照,随口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觉得你们学校怎么样呀?”那个同学还没有回答,旁边的同学就争先恐后,抢着说“Sogood”“很好呀”“我觉得繁重的学习生活也可以很轻松”“很幸福”“我爱校长爸爸(在广州市第八十中学,老师称袁闽湘校长为袁校,而学生更亲切地喊他为校长爸爸)”……我难以置信,在高考高压电线杆下高中的校园里,会听到如此朴实的声音在诉说高中校园的美好和幸福,而不是压力和枯燥,不是紧张和叛逆。这些来自学生肺腑的言语,不正是广州第八十中学的“生态教育”的成功的侧面吗?!袁闽湘校长说“生态教育”,谁说了算——校长说了不算,教师说了不算,学生说了算,袁校长的豪言壮语不时在我脑中响起。确确实实,让学生能够在一所学校里收获身心健康,有源于心底的幸福感,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本真追求吗?课改,改什么,怎么改,换教材更新资料?培训领导教导老师?这些都是表面的功夫,真正的课改应该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管理的完善,师生教与学的幸福体验过程。广州市第八十中学“雅、信、绿、新”的四字校训告诉了我们,“生态教育”这棵小树必定会在新课改的大时代背景里,在师生努力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被泽成林。

大课间也“生态”

在“课堂孵化室”听学生做上周的值周班报告时,偶然注意到这一句话“跑操的还有我们的校长爸爸”,我就对这引得无数师生竞参加的“大课间之跑操文化”产生了联想。广州第八十中学的大课间活动非常丰富,有大语文活动、跑操文化等,我们选定了一起观看他们的跑操活动。第二节下课铃响后,三个年级的教学楼里的学生蜂拥而出,教师也是小跑着奔操场的,这时,我们才听到几响吹哨的声音,夹在全体师生奔跑的步伐声里,像是清唱的国歌有了配乐的效果,“前进前进”的声势更强了。到了操场,只见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刷刷地便站直了队伍,班主任站在他们的队伍前面。跑操正式开始前,袁校长做了极为简单的开场白,强调的是把体育班放在领队的位置,他自己跟着跑。开跑的指令发出了之后,宽阔的塑胶跑道上,好像出现了训练有素的几十支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和着悦耳的跑操音乐,带着浩浩****的团结之气、健身精神铺天盖地而来。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身健体与课件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校长与师生共同参与,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跑操已然不是一项运动,而是校园的一个靓丽的文化符号,“生态文化的一个外延”。群体跑操的时候,天人合一,是何等的和谐与自然!

考察的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震撼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之后,我清理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得到的启示总结如下:

虚心学习才能积聚强大的爆发力

在返程离开时,我们有个同事出自肺腑地说:“我想留在这里免费服务得以学习一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宽度。真正有用的学习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学习者是否用心。我们北流市实验中学是一所高起点的新兴学校,我们学校的出现,正是在我们广西刚刚进行课改之时,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照搬其他旧式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多方学习全国各地优秀的课改经验。学习,不单单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我们每一位北流市实验中学的领导或老师的迫切的任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我们老师得先做好“学习先锋”的榜样,才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学校成长的根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