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人梯 我有最坚实的肩膀(第2页)
晓花:好的。
在2013-09-2410:32:17,吕晓花给您发送的消息!
消息标题:黎红玲老师的文稿
袁校:黎红玲老师的文稿,红色字体部分为修改的。
附件1:让青涩的果实成长为甘甜。doc
在2013-9-249:35:34,吕晓花给您发送的消息!
消息标题:回复黎红玲老师文章
袁校:
那天行政会上听黎红玲老师的值周感言,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她的文章是她整个教育过程的真实叙述,是她自己对教育的真实理解。虽然没有更多的理论上的铺垫,没有故作姿态的拔高,但却最能启迪心灵的温情和关爱。另外,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校长对年轻的教师的那种肯定和赞赏,这也许会成为她专业成长历程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步、永远激励她向上的一个关键事件。我把这篇稿子推荐到《广东教育》了,负责编稿的老师说先看看,如果合适就可以发表。
通信,是人与人联系和交往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话虽然更直接,但有些话不好意思用口头表达,也常常有因为当下回应来不及思考而语焉不详、言不及义甚至出语不当的时候,而通信避免了这些不足,可以仔细思量,认真反刍,从而让我们的表达更详尽、更准确、更精当。从古至今,一直到我们成长的20世纪80年代,我相信通信甚至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一种精神生活,一条精神成长的道路,家信、情书,与友人畅谈人生、理想、未来,点评时事、书籍、名人,等等,在心中,我们表达自己,情真意切;我们指点江山,意气风发。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谁不会在家里、在心灵中收藏几封至关重要的信呢。现在,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书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我看来,这真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手机通信方式显出了神通。它不仅促进了我与八十中2000多名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拉近了我和这个大团队里所有成员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解决了很多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大问题,尤为珍贵的是,这一方小小的平台,竟然还牵出了大大的情怀。一些师生开始觉得仅用这一点界面、这一点篇幅来与我沟通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开始收到一些长长的书信,这些书信,有的在我生活中**开一些别样的景致,有的在我心灵里种下深深的善念与美缘,还有的为我的工作输送着“大能量”、贡献着“大智慧”……
这份珍贵,我在八十中长达近十年的校长工作中,时常能够体会,时常能够享受。记得刚到八十中任职不久,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一方面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一方面寻找发展的核心点和突破口,这时候,骆霞老师给我写来了一封长长的信:
袁校长:
您好!
本学期您新到我校担任校长职务。从7月20日初见面到21日与新高三老师谈话,再到8月17日与高一新班主任谈话(我先生孙涛担任高一新班主任,他转述的),袁校给全校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夫妇俩见证了八十中从区一级到市一级再到省一级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前任领导和全体教职工为此付出的辛勤努力。今年恰逢我校建校60周年,我校应以此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宗旨,深化教学管理,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成功申报全国示范学校而努力。但是,我校在很多地方还有不足之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不是想指责谁是谁非,而是希望看到学校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蓬勃地向上发展。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您的到来,让我看见了希望。因为,在仅有的几次见面时,我发现袁校是一个务实、谦逊、平易近人的领导,我们夫妇俩对您怀有崇敬、佩服和期待,所以我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我想,您是愿意看这一封信的。
2001年我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参加工作,因为走上了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我尤其怀念我的母校,尤其渴望学习母校的经验和母校教师的做法。我高中的母校龙川一中建校94周年,全校三个年级74个教学班,每班50人,已于今年通过全国示范学校评估。近十年来,学校培养了20多名学生到北大、清华、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深造,重点上线率超过百分之三四十,本科上线率超过百分之七八十。我的高三老师,有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广东省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等,我非常敬重我的高中老师。我的高三政治老师一直都有不错的成绩,2006年,他以54岁高龄带一个班的政治,考出一个900分状元,800分以上的有5人。工作以来,我每年寒暑假都抽时间回家乡,到母校拜访领导和老师,借鉴好的经验,聆听老师的教诲。我奶奶今年病重,我于高考监考期间请假回去看望,并拜访了老师。6月9日高考结束,我母校高一、高二的学生就在9日晚回校晚修。10日我到母校听课,我的高三政治老师还邀请我给高二学生上了一节课,课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令我受益匪浅。今天,我以我看到的、听到的,参考我的母校和广州兄弟学校的做法,结合八十中的现状,谈我的意见和建议。
接下来,骆霞老师从教学、德育、党团工会等组织、后勤、其他五大方面给我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仅就教学工作而言,骆老师又从如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加强教学管理、加大奖惩措施、完善教学大循环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由点及面,从细微到宏观,由现象、问题到解决方案,切切实实贡献了她的思考和她的智慧,尤其是她对学校现状的那份忧思,深深地感动着我,一个教师的集体荣誉感、职业操守、专业精神和责任心就这样热切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又一点一点渗入我的心灵,我深深地感觉到一个校长责任的重大。骆老师说:
新课程开展已有三年之久,每年市教研室都大规模组织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而我校只有一次(2005年暑假)。这几年新分配来的老师不少,基本都没培训直接上岗。我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平时上班期间开展,但因各种原因,人员不齐,时间不充裕(因排课等因素),有时没有开展,有时走过场。而这跟我校近几年来集体备课活动“形式化”不无关系,这几年来我校集体备课缺少热烈的讨论、争论与探究的气氛。而新教师又不够虚心好学,进取心不强,自己不肯多发言,不能很快成长成才。所以,我校应规范集体备课活动(定好合理的时间,落实督促和检查),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
为进一步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学校应该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教学大循环制度。很多学校都这样做。但我校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虽学期工作安排前由老师写申请,但从不与老师面对面地沟通,直到开会宣布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安排。这就造成有的老师想考研,教到高三第一学期就辞职,只能由高一高二的老师代课,对学生、学校极不负责;有的老师想生小孩,大着肚子上高三(今年就有一位老师)。老师的身体状况、家庭因素等不尽相同,应充分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做到人尽其才,提高教学效率,以利于学校长远发展。我2003年、2004年带高一、高二政治,后没有跟上带高三政治,2006年、2007年我又带高二新课程政治,这学期又没有跟上带高三政治。作为华南师大的高才生、中学一级教师,我心有不甘,当然,在任何岗位我都会全力以赴,服从安排。就拿现在的高三(9)班为例(高二时,我教他们政治),除保留语文和数学老师外,换了7科的老师。我非常努力地带这个班,分班时比(10)班、(11)班低8分(原始分),又有几个全年级倒数的差生。经过一年时间全体师生的努力,赶上甚至超过(10)班。所以我和原班主任都非常想带上高三,结果却事与愿违。我校应以发展的眼光对老师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年轻老师快速成长,对任教成绩也应发展地评价,看起平点、进步的空间、高分段人数,学生的潜能和老师本人的意愿等,不能仅看期末最后的平均分(教我大学统计学的资深教授就说,仅看最后的平均分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是非常不科学的),而我校领导就喜欢看期末最后的平均分,不看过程,只重视结果,不会以发展的眼光对老师进行发展性评价。我本人就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发展性评价,取得不错的效果,本人撰写的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教学论文在2005年获广州市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
我校班级课室门口在2003年上省一级学校时悬挂了班级格言、班主任姓名等牌子,至今换了四届班主任,还悬挂着2003年的牌子;我校的标志在2003年上省一级学校时由美术老师设计,已在2003年竖立在科学楼楼顶,可花圃里还插着旧的标志,甚至花圃的指示牌也有错别字;校园广播站投资几十万元,锻炼了学生各种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节目的设置不尽合理,中午12点后点播歌曲,从没听过给老师点歌,而且学生们都去吃饭了,听众不多;中午2点5分播新闻,新闻播报的稿子没有老师把关,还不如像有些学校那样直接播中央或广东电台的新闻,其权威性够强,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本土大事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下午的节目就由学生主持人掌控,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可不可以邀请老师或高年级同学加入,指导学习方法、谈生活感悟等,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两个心理老师也可开辟专栏,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
我校电费、油印经费每年开支五六十万元。课室电灯开关没有专人管理,学生浪费电资源的现象较普遍,有时天气晴朗也开灯,一人在课室也开灯,厕所白天晚上都开灯,宿舍不分夏冬统一开灯,油印资料想印就印。应该想方设法节约经费,杜绝浪费。各办公室的饮水机长年没人清洗(中央电视台介绍饮水机应一个月清洗一次),空调过滤网自2002年以来从没清洗过,这些都会影响老师们的身体健康。课室多媒体平台没门没锁,学生经常在课间或午休、晚休时间听歌或上网。老师订阅的报纸杂志没有信报箱,经常出现丢失现象,应该强化管理,把管理落到实处。
最后,骆老师说: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教职工为学校发展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也是我六年来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思考学校工作的得与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敬请校长关注。我们憧憬为学校、老师们谋发展、谋福利的好领导班子和决策者,我们更期待八十中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封长达6578个字的信,应该算得上是我有生以来收到的最长的一封信,想必骆老师是积攒了数年的心得,又花费了数日的时间才能撰写成这封信。我读这封信就用了整整一个上午,至于它给予我的感动,引发我的思考,时间就更加久远了,可以说一直到今天,也会一直延续到未来。
还记得,八十中开展新课程改革之初,新文化与旧文化有了必然冲突,新利益与旧利益有了必然的矛盾,有的老师开始以书信的方式表达对我的不满,有些话还说得很重,而我总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有礼有节地给予回复,寻求老师们的理解,就这样一来二去的,因为“信”的缘故,学校里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得到缓和、得到化解,我与老师的心也贴得更近,由书信达成信任,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精到和美妙。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又从我珍藏着的这些书信中,抽出了一封,再一次细读,再一次体会和感受:
袁校:
您好!
我们认为,改革不要过于急躁,毕竟是新鲜事情,不可能人人认同,有的时候听听反方的意见有好处。我们还认为,八十中人确实比其他学校老师更要辛苦,老师也需要有自己的作息时间,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
就目前的分配方案来说,一些职称高的老师,毕竟工龄长,他们会参照,也会对比区内或市内其他学校情况,他们认为如果满了工作量,绩效工资是不应该比起平均数少太多的,他们只是觉得跟其他单位相比,自己得不到应得部分。他们觉得区拨款2200元(未证实),是因为有他们在,局拨款八十中总数才会多,但每月他们只拿到很少,所以愤怒,你能否理解呢?你可能认为,这是经过教代会通过的,但是,他也会说,其他单位是人人签字的,有的单位还人人有职务,比如有个副班主任。他们也会说八十中的教代会成员选举,最后一次名单中要有中层作为候选人也是不合法的。
高级教师怨气重,中级教师也一样有怨气,那么钱到哪里了,认为是德育线多了,中层多了,其实他们多干事多拿钱是应该的,但是也要看看幅度有多大,毕竟公务员也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主的。你可以以满工作量为例子看看各个职称的老师拿到多少,就知道下面没有任何职务的老师是多大的怨气了,这样会影响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