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下求索 我的精神成长(第1页)
一、上下求索:我的精神成长
“好像种子撒在肥沃的土壤中一样”,是的,如果说生命最初的形态是种子的话,那么,生长就是所有种子的信仰。生长需要土壤,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有些地方,生态条件不好,土壤贫瘠,空气稀薄,光照和水分不足,种子的生长十分艰难。而我是一颗幸运的种子,我的故乡为我的精神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和丰沃的条件。
(一)家在常山村
在生态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生境”,生境又叫栖息地,是生物个体或种群所处的特定环境,比一般说的环境更加具体。
1967年3月11日,大地回春的时节,我出生在我的家乡——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常山村。这里,曾经是我的童年生境,而今,依然是我的精神栖息地。
花明楼位于宁乡县东南,据宁乡县志记载:“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后人取南宋诗人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取名“花明楼”。
齐公何以择此筑楼?因为花明楼踞白鹤之岭,依靳水之滨,北闻洞庭涛声,南贯韶峰瑞气,东望岳麓丹枫,西接雪峰碧色,实乃风景奇美、韵味悠长的锦绣之地。
地灵则人杰,古往今来,花明楼人才辈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大夫靳尚受封于靳江,至今,大夫堂楚韵犹存;明末清初,又有陶汝鼐以诗、文、书俱佳,名动海内,时人誉之“楚陶三绝”;至于湘绣巧艺能手杨世焯以国画之法植入绣艺,为湘绣别开洞天,堂孙女杨佩珍更以此绣成罗斯福肖像,使湘绣轰动世界;嘉庆一朝,竟出王坦修、袁明曜二士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两任山长,更有袁明曜撰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流芳千古;后有抗日忠烈之士齐学启,诗云“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当然,时人知道花明楼,多因为忠国爱民、修德守真、鞠躬尽瘁的一代领袖刘少奇。刘少奇传花明文功武略之盛,享中华千秋万世之名,是花明楼的骄傲,更是花明楼晚生后辈学习的榜样。
常山村是花明楼腹地的一个小小村落,距离花明楼镇有十公里左右的距离。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子,不远处山岭逶迤,村落中流水淙淙,一派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还有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男男女女。
我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回乡后在一家小工厂工作。在部队的大熔炉中,他练就了大的视野和一身正气,关心家园大事,性格耿直,他希望三个儿子能够奋发有为,有所成就,因此对我们三个兄弟要求极其严格;我的母亲是当地一个手艺出众的裁缝,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鲜少有成衣可供买卖,大多数人家是凭布票买回布料,再请裁缝到家里缝制,母亲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几日不归,到雇主的家里上门做工(家乡称为“做上工”)。
我是三个兄弟中的长兄。因为父母工作忙碌的缘故,我不仅从五六岁开始就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家务,还要照顾两个稚龄的幼弟。父母为家里的生计奔波,每天忙忙碌碌的,虽然他们并没有明确地要求我,但一种自觉的意识很早就种植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我的身上有很重的责任,我必须努力上进,必须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做家庭的支柱,做弟弟的表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应该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开始,勤奋、克己便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爸爸妈妈总是在忙,在童年的记忆里,那些最温暖最柔软的光景是奶奶的陪伴和照顾。奶奶其实也很忙,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不会吟诗作赋,不会唱歌跳舞,只有干不完的农活,对子女孙辈付不尽的爱,是劳碌了一辈子的奶奶手把手教会我做饭和洗衣,也是善良了一辈子的奶奶以她勤劳恭谨的生活态度,像大地一样深厚宽广的爱,以及朴实的做人之道给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感人之善,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常怀感恩之心——我后来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人生信条,就得益于我的奶奶;而这样的人生信条,在成人之美的同时,更成我之美,让我收获了很多。
记得上中学以后,在语文课上,我读到了艾青的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
这些句子,我一遍一遍地默读着,我觉得诗人写的就是我的奶奶,我第一次深深地被文学所打动,眼睛不由自主湿润了。
7岁时,我到常山村小学发蒙读书,在这里,我遇到了成长历程中另外一位重要的女性,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肖煌。
肖煌老师教的是语文,她一方面像母亲,甚至比母亲更细致周到地关心我的生活和成长,另一方面又像父亲,甚至比父亲更加严厉地敦促我的学业和进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肖老师的信条。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读书几乎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她一开始就灌输给我一个信念:要走读书成才的人生之路。
一方面因自己的成长自觉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方面因肖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从小就是班长,是学习标兵,是各个学科的示范生,是出类拔萃的好苗子。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追求优秀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很多年过去了,肖老师已是七十有余的高龄,每次回乡,我都会去看望她。我常常在想,今天我之所以走上教育之路,最初的种子应该就是在常山村小学种下的,在肖老师的爱与教导中种下的;至于今天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更是因为我时时刻刻以肖老师为榜样,真真正正地爱学生,踏踏实实地对学生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