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走向澄明之境(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地处白云区的郊区,相对于市中心的学校来说,硬件设施并没有优势。他们2009年开始搞课改时,也是经过艰苦的创业才有现在的条件的。他们的招生本来就是第四批次的生源,处于低潮的时候,招生就尤为困难,可他们在袁闽湘校长的带领下,强调踏实和钻研,强调苦干加巧干,强调“走出去和请进来”,甚至用类似安利、传销一样的方式,请课改专家来为他们的团体讲经洗脑。这些情况,是我和他们的科研处晓花主任“对**流”时了解到的。我想,我们与其一味学习他们2013年已经成功的“生态教育”课改模式,不如多学习他们2009年艰苦奋斗、破釜沉舟的拼搏精神。

团结协作的意识是学校成长的前提

团队精神,是几所学校强调最多的。大凡学校能办得好的,一个起码的条件就是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干部师生上下同心。广州市第八十中学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家长是事事以身作则的袁校长,其他领导干部是袁校长的兄弟姐妹,学生们则是袁校长的孩子。袁校长用他的人格魅力、实干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动了他的兄弟姐妹,使之团结一致、矢志不渝地为着一个共同的教育理想而奋斗;自然而然地,孩子们就在美德美育的熏陶中得以健康地成长。

细致务实的作风是学校成长的关键

我在参观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许多文件、宣传、课件里的内容都非常之详尽有用,但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十分规范。在提问环节时,急躁的我冒冒失失地提了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到袁校长不但没有见怪于我的鲁莽,还请我上台去讲解,还马上叮嘱科研处要留意这个问题,并说要对上墙的文字和文稿等所有资料的标点符号做一次规范性的整理。我的冒昧换在别处,或许是对方立刻地打断,或许是强制地挽留权威,或许是刻意地转移话题。而袁校长却认为,“学识无贵贱尊卑”“文化交流的平台人人平等”。从他的这样一个处理事件的细节中,我少了诚惶诚恐的后(害)怕,明白了成大事者需务实其细节的道理。

对于我所在的北流市实验中学来说,要想在教育变革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向广州市第八十中学学习:

要有准确的学校定位,加大力度提高我们学校的软实力

从全市来看,我们学校的生源是属于第三批的学生,生源同是这一个批次的学生的学校,还有北中、九中这两个历史悠久颇有美名的学校。如果我们能够做足宣传,利用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硬件设施作为“鱼饵”,迅速把定位提高一个等级,可吸引北流高中铜州中学的学生过来就读。另外,还要壮大强化我们的师资队伍,提高我们的软件,用软实力来做好优等生源的维稳工作。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要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我们的师资水平,用事实来说话,不能空守着高端的设备空口说白话。

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做好未雨绸缪的各项工作

我们北流市实验中学拥有了全市最好的设备力量,这一点给我们学校第一届(2012年)招生工作增加了有力的砝码,对在我们北流设备最好的学校读书的孩子们的高考成绩(2015年),家长的期盼值和社会关注度肯定很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既要搞好课改,更要找到一条有课改特色,又不辜负高考使命的道路。我们老师刚进入单位进行培训时,都听说这么一句话“今天不努力好好工作,明天就拼命苦苦找工作”。我想,学校的发展也如此,要有强烈的危机感,未雨绸缪。

要有主人翁精神,齐心合力走好学校这盘棋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生态教育”,应该是课改教育成长的一个方向。尽管我们一时还达不到它那样的水平,但我们要时刻瞄着它,盯着它,多思考,多研究,齐心合力,共同奋斗,人人尽一份心力。“我们多做一点学校的事情,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表面上看起来是为学校白白干活了,其实那更是提高自身资本的过程,学校的事务只不过是给了你一个平台、一个机会,得到锻炼提升的是你自己。”这是我问晓花主任他们学校的老师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工作热情时,她意味深长地说的一番话。

要有浓厚的研究氛围,用学术文化来打造品牌教育

此次学习,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校长研究管理,教师研究教学,他们一同探讨管理问题,探讨课堂模式,搜集课改资讯。思无它事,心无旁骛,原汁原味话教育,发自肺腑为教学,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生态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对于愈发功利的教育现状而言,无疑,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本真(生态)教育”,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学术、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更加坚定了我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教育方向。

于我而言,学生的认同、老师的认同、同行的认同、专家的认同、社会的认同,这就是最好的丰碑,这就是最大的奖牌,这就是我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解和践行,也是我对“广州好教育”的理解和践行。如果说英雄主义情结和理想主义情怀使我以非常心不断追求卓越,那么,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始终坚持自己教育的初心,应该就是我的平常心。

(二)教育应该是绿色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着眼于知识创新教育,知识创新教育必然以人的终身学习为基点。终身学习,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反思的学习。

按照生态学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存在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必须通过自我努力的开拓,反观性对话,非对抗性的讨论,合作调查,协同开展问题探究,促使课堂内部的关系发生转变,重点是改变知识传授的那种授受关系,使得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究者、平等的对话者;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发现。

“生态课堂”模式就是按照21世纪对人才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要求和生态学理论而建构起来的,它转变教与学的理念与方式,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把课堂的学习权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生态课堂”对新时代教育价值的不断追求。

今天,人类文明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之后,已经走到了生态文明时代。如果原始文明是多色的,农业文明是黄色的,工业文明是灰色或者黑色的,那么生态文明就应该是绿色的。

传说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曾经遭遇过一次特大的洪水,被长久地困堵在高地上的人们,在水退之后,渴望知道家园的情况,于是便放出一只鸽子。这只鸽子衔回了一枚橄榄枝,树枝上绽放着几片绿色的新芽。人们便又满怀着希望,走向新生的家园。是的,绿色是最富于生命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春天、希望、和平。一颗落地的种子,只要一旦绽出新芽,它们便天天向上;一片绿叶,只要一旦和阳光空气结合,便不断地创造,无私地奉献;沙漠上的一片绿洲,只要远远地出现在旅人的眼帘,便给困乏不堪的行人以新生的喜悦和无限的希望,从而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我们已经迎来的生态文明时代将是一个绿色的时代,而生态文明时代的教育无疑也应该是绿色的,我们广州市第八十中学所打造的“生态课堂”“生态学校”也是绿色的。

我深深地相信,自然界五彩缤纷,万象错杂,但在整个大自然之中,只有绿色生机勃勃地装点着这个世界,引领着这个时代,让世界走向大同,让时代趋向大同。

图5-11生机勃勃的绿色校园

附:媒体的报道——甘为人梯的“五心”校长

袁闽湘——甘为人梯的“五心”校长

李肇华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袁闽湘,人称“五心”校长,他苦笑一下说:我哪有那么多“心”呢,多几个“心”无非用在学校的教育上,要把学校办好,当好这个校长,我不得不多几个“心”。

在这里,“五心”之说绝非戏谑之词,而有其真切、积极的含义在里面。一片丹心在玉壶,袁闽湘的“五心”,完全用在素质教育、用在“新课改”的实施上。我们且看他的“五心”用法。

章节目录